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丽水:
来料加工
助农增收

  丽水是典型的山区,交通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地理资源都有很大不同。因此,丽水市针对山区各区域、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和扶贫需求,使得来料加工模式最大程度地适应丽水山区农民的生活、劳动习惯。

  第一种是工厂加工模式。在交通较为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郊或下山脱贫点,由较强实力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创办来料加工厂,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朱伯英是青田县来料加工扶贫工作的一名经纪人。“我们现在业务都来不及做了!”朱伯英告诉笔者,她自己开办了一家来料加工厂,专门做制衣业务,吸收全县有需求的群众就近就业。朱伯英自己则负责寻找企业,帮这些群众拉业务。

  第二种是集中加工模式。对于一些较偏远的农村,朱伯英专门帮助他们设立了来料加工点,缝纫设备也由朱伯英免费提供。如今,朱伯英共发展了13个来料加工点,吸收了1000多名群众,从事服装及小工艺品的来料加工。“有些较小的加工点就直接设在农民自己家,附近的农民就去他家干活。”朱伯英说。这种集中加工的第二种模式,对不具备办厂条件但加工需求人数较多的区域,合理布局设立集中加工点,优先在下山脱贫农民、库区移民、留守妇女等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加工点。

  第三种是分散加工模式。从丽水市青田县海溪乡马坳村到义乌,有近200公里的路程。但是马坳村人刘小玲现在每天坐在家里,就能替遥远的义乌企业做一些手工制品。这有赖于丽水推行的送货上门的分散加工模式,专门针对地域偏远、人居分散、行动不便的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正是这因地制宜的“三种模式”同步推进,使得来料加工改变了依赖外出打工的农村传统就业格局,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近年来,丽水市妇联先后与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有关单位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为了尽快帮助山区农民、妇女寻找对接企业,丽水市妇联干脆直接派人常驻义乌、温州等地,帮助山区里的留守农民吆喝。

  这样的模式,不仅使来料加工点直接受益,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荒”等难题。2010年,松阳县锐奇鞋业有限公司就出现了用工紧缺难题。松阳县妇联通过帮助发展了9个来料加工点、500名加工者承接加工业务,加工费达500多万元。

  通过来料加工扶贫与市内企业的合作,为加工者提供了便利、稳定的创收平台,提高了来料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双赢。

  如果说丽水推进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带动山区农民、妇女摆脱贫穷,那么如今,来料加工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丽水市经济建设的一个亮点。

  现在,丽水各地立足自身发展特点、优势项目,创建区域品牌,各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庆元县2011年被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授予“中国(义乌)围巾加工基地”,围巾加工在义乌的市场份额从50%扩展到90%以上。莲都区“饰品加工基地”规模形成,饰品加工占加工费总量的32%。龙泉“家居服饰加工基地”发展迅猛,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青田、云和、遂昌、松阳的“服装加工基地”不断壮大,缙云、景宁“鞋帮加工基地”日益扩展,景宁畲族自治县建立了6323平方米来料加工鞋帮园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21 丽水:
来料加工
助农增收
2015-12-15 4098349 2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