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蹲点5个扶贫重点村,把脉发展方向——

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

  核心提示: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让低收入群众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是我省当前面临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如何进一步助农增收,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上周,本报记者兵分5路,针对金融扶贫、异地搬迁、产业开发、来料加工和光伏扶贫这5类我省当前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与当地农办工作人员、产业领头人、农技专家一起,奔赴温州、衢州、金华、丽水等地的5个山村,把脉山村发展,探寻脱贫路径。

  天虽冷,心正热,情愈真。我们求解,乡村的冷点,如何变成社会的暖点和关注的热点?

  2015即将过去,《美丽乡村》周刊也近200期。

  我们的眼中,收获着浙江乡村的变迁和惊喜;我们的采访本上,记录着广袤大地的精彩和雄奇;我们的笔下,流淌着这一方热土上创业创新创富的激情和传奇……

  但这一次,我们决定开始一次特殊的采访。

  因为,有一组数据让我们牵挂——至2014年底,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领跑全国,位居全国省区首位,但依然有43万人年收入低于4600元(2010年省级扶贫标准),他们大多生活在我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

  因为,有一幅画面让我们揪心——大山横亘,山路蜿蜒。大山之外,大千世界日新月异,大山环抱中,人们怀抱着对致富的向往,却苦于没有发展的机会,青壮年远走他乡打工谋生,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

  因为,有一种责任让我们充满力量——人类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和文明,然而贫困就像一道道阴影,相伴相随,挥之不去。我们盼能为低收入农户带去希望之光,点亮未来之路。

扶贫减贫,国家使命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在今年10月召开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地道出自己的心声。而就在前一个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了中国政府促进国际减贫的立场,进一步表明了推进扶贫减贫的决心。

  这并不是偶然。有媒体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国内的历次考察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并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20多次重要讲话。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最大命题。在过去的30余年时间里,7亿多中国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被世界银行称之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但目前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

  “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时间的沙漏里,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短5年时间,光阴催人,形势逼人,任务艰巨,细心的人们已经发现,仅是今年,中央层面出台扶贫减贫政策的脚步声声急、步步深——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承诺: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三五”规划尚未谋定之时,关于扶贫的“五年目标”已经出台,这不仅是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发展宗旨、发展伦理的集中体现;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共享”成为指引未来中国发展五大理念之一,“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明确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下达了总攻令、吹响了冲锋号。

  扶贫济困,与国家的大方向、大目标相向而行,不仅关系民生的改善、个人的发展,更是关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成为包容性发展最生动的体现。

全面小康,浙江加速

  12月9日,冬雨的夜晚,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传递出的,却是一股热腾腾的干劲。相比全国“十三五”的目标,浙江的目标显然更高,不是在“十三五”期间消除贫困,而是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在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到帮扶低收入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来,转到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上来,转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让广大低收入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这般魄力,早已埋下伏笔。在今年浙江省政府公布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中,有这样一条:“打好扶贫攻坚战,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在2月底召开的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上,淳安等 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并取消GDP总量考核,转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绿色发展等。

  “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浙江的省情。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浙江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扶贫任务。早在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多万,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30多年来,浙江人用智慧和勇气,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路子,勇夺了许多个“第一”——

  1998年,浙江一举摘掉了8个县的“贫困帽”,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2002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2004年,我省发展民营经济、开展农民培训和开发特色农业等扶贫经验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作为案例;2012年,省农民收入水平全国最高,省扶贫标准全国最高……多年来,我省相继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逐步减缓低收入农户贫困,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

  即使浙江目前已是扶贫标准全国最高的省份,即使浙江已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尤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农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等指标建设也还存在较大的压力。

  比如,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0.5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浙江全省也只有8.57年,全省低收入农户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2%;恩格尔系数要降到40以下,2014年全省低收入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为42.7……因此,扶贫开发任务之艰、时间之紧可想而知。

  放眼未来,扶贫开发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浙江正以长足的发展为坐标,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

把脉山村,播种希望

  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浙江带入的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浙北平原出发,跨越浙中盆地,穿梭于浙南、浙西连绵的山丘,在衢州、金华、丽水、温州的5个乡村,和当地扶贫工作人员、产业领头人、农技专家一起,为小村把脉,找准发展路径。

  这5个乡村,各自的地理条件、历史基础、产业结构全然不同,精准扶贫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同。产业开发、培训就业、异地搬迁、社会救助、来料加工、金融扶贫……从各方的“锦囊妙计”中不难看出,在新经济新常态下的扶贫,其实是一种“扶贫+”的概念,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跳出扶贫看扶贫、干扶贫,才能真正从发展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所以,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对于浙江来说,要带入的是对扶贫开发开阔的思路和视野。从时空维度上看,扶贫开发正在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扶贫将成为“四化”同步的直接受益者;从要素流动看,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和生态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正在从以前的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为主转移,正在向加快实现双向流动转变,正加快向欠发达地区回流,欠发达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5个乡村,有的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发展光伏经济,有的发展特色金融,当然还有更多人们熟知的“淘宝村”,它们不同于异地搬迁、来料加工等传统的扶贫手段,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扶贫开发的亮点。

  所以,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也要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扶贫开发作为社会政策,政府将履行托底职责,但更具长远意义的是激发欠发达地区的内在活力,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从以前的向投钱投物要动力转向通过改革增活力。

  这5个乡村,我们在采访中看到了村干部、乡村能人、产业带头人的作用,他们正在通过不同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扶贫日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

  所以,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也要依靠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顺应这一趋势,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主、浙商、华人华侨和爱心人士建立乡情公益基金,点燃回报家乡的热情,社会公益救助活动将多领域展开,扶贫志愿将成为志愿者队伍的新选择,形成扶贫合力。

  ……

  我们期待,这5个乡村,以我们这次行动为起点,循着脱贫开发路线图,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也期待,从5个乡村出发,我们能为更多的扶贫重点乡村带去希望的种子;我们更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队伍,为扶贫重点村出谋划策,提供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让更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希望不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 2015-12-15 浙江日报2015-12-1500010;浙江日报2015-12-1500011;浙江日报2015-12-1500012;浙江日报2015-12-1500015;浙江日报2015-12-1500016 2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