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体验版《牡丹亭》演出满百场

风雅昆曲唱不尽

  记者 吴孟婕

  本报讯 周末的夜晚,杭州南宋御街原翁隆盛茶号旧址“御乐堂”,一出“最适合在春天”看的戏在此上演。听到“瞥见他风神俊雅,相慕而来,要和他剪烛临风,西窗共话”这句最喜欢的昆曲唱腔,“堂主”程俊照例停下手中的事,探身进三楼小剧场,闭眼倾听。自去年3月这出由林谷芳、赖声川、白燕升、林为林等艺术名家跨界打造的体验版《牡丹亭》上演以来,他已经看了80多遍。

  但这一晚,台上的“柳梦梅”、“杜丽娘”和台下的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戏剧“文华奖”得主杨崑等参与者,心情都有些不同——初演那天许下的“要演100场的”承诺,此刻终于兑现。伴着《惊梦》一折中的一句“如花美眷”,一年多来,近4000位观众走进了剧中那段缠绵悱恻的似水流年。

  “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第一排观众席距离舞台仅两三米的距离,那水袖甩起来似乎要抚到前排观众的脸上。” 林为林说,这出《牡丹亭》最好看的就在于眉目传情。杜丽娘的扮演者之一胡娉笑言,许多观众对上她“直勾勾”的眼神时会害羞。

  杨崑就是被这份在大舞台上很难获得的“对话感”吸引,主动请演体验版《牡丹亭》的,至今已演过20多场:“有时满场,有时台下只有五六个观众,有时台下有人看哭了,演员也能立即觉察到,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有一次,一位演员掉了一个小耳环,还被一位眼尖的观众悄悄拾起后归还。

  浙昆副书记王世英说:“近100分钟的演出中,昆曲将其历经600年沉淀风雅之美散发得淋漓尽致,这是观众与我们共同完成的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除了专为《牡丹亭》演出而设计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及四面木质屏风,这间只能容纳66人的“小厅堂”里,还有两样“拿得出手”的本土制造——一是戏服由杭绣纯手工打造,一是委托中国美术学院制作了投影水墨动画。5月底,体验版《牡丹亭》的下一个100场将在此全新启程。“除了对台词和动作的微调,还可能会融入现场书法表演,让观众体验到更唯美、更丰富、更立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程俊说。

  “清扬的笛声飘散,还混合着竹香和百年茶号的龙井茶香……”演出结束,一对来自河南郑州、连续两天来看戏的母子仍坐在观众席间回味。

  ——“笛声和人声,哪个更美?”

  ——“加在一起最美。”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风雅昆曲唱不尽 2015-04-20 3853136 2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