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大堰河农牧场用上物联网、云计算
一只手机管好养猪场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厉宝仙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厉宝仙
本报讯 想不想试试,到我们这儿来养猪?在金华大堰河农牧场的大门口,44岁的农场主金新振跟记者一照面,就开起了玩笑。
“我们这里的‘猪倌’不看体力,看脑力。”金新振接着说,在他们大堰河农牧场工作,不要求不怕脏不怕累,因为猪粪不用人工清理,有机械代劳,连喂食、饮水都是自动化的,按按手机、点点鼠标全部搞定。
从18岁高中毕业就开始养猪的金新振,看上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这一番话却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见记者将信将疑,金新振依然不管不顾,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我们早用上物联网了,连云计算也有。”
更多数据应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当记者走近树木掩映中的那几幢养殖场的房子时,的确有些纳闷:这猪场不仅猪的叫唤声没有,连常见的养殖场异味也很难闻到,白墙青瓦、绿树丛生,倒像是个小小的创业园。
“我们这猪舍,其实是生人莫入的呢,今天我只能带你远远看看。”金新振说着推开就近的一扇门。远远看去,约500平方米的智能猪舍内,被隔成不同的开间,分成起居室、餐厅、卫生间、娱乐嬉戏区、隔离区等不同功能区。
这样的智能猪舍改变了传统的“定位栏”或“限位栏”模式,也符合生猪自然习性的“动物福利”。而在智能猪舍中央,一串香烟大小的监控探头,监测着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
做到猪舍干净整洁不难,但要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不是靠感觉,而是要用数据来说话。金新振掏出手机说,这个养猪场的智能化育肥猪群养系统主要有两个子系统,一个就是猪舍环境调节系统,有环境监测器,把数据传给控制系统的电脑,经过分析后,再将数据传到金新振的手机上。
金新振点点屏幕,下午2时17分,猪舍内的空气很新鲜,3号栏内猪舍氧气含量是21.3%,而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甲烷浓度分别在0.36ppm(百万分之一)、1.06ppm、1.06ppm。
“空气质量和温度检测我想就不用解释了,湿度检测跟我们人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道理,太干燥了,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太湿润了,细菌繁殖较快,会给猪带来疾病。”金新振说,一旦有指标出现异常,系统会调动养猪场内的风机和水帘等,进行调节。
绕到猪舍的另一端,一排塑料管从猪舍穿墙而过,穿入地下。清扫猪舍是养猪最耗费人力的工作,而大堰河农牧场的离地高床饲养和水泡粪工艺则不需要人工打扫,全漏粪设施就像在每个猪舍下安装了个抽水马桶,达到一定量就自动排到专门的设备中,制造沼气、沼液等方便循环利用,猪舍里不会有粪便残留。
充分的空间和相对舒适的环境,300多头猪仔正聚集成各自的小团体酣然睡着。“怎么样,信了吧,在我们的养殖场,是猪挑饲养员呢。”金新振小声说道。
更抗价格波动
智能化育肥猪群养系统不仅能对猪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进行监控,也让人工喂食、人工加料等传统饲养方式成为过去,一切全靠机器就能自动完成。这就是猪舍的另一个子系统——猪体重调节系统。
以前喂猪需要工人一个一个猪圈喂过去,人工耗费多,饲料也有浪费,现在他们通过全进全出的传送带流水作业,实现自动、定时、定量喂养。以往,一个500头猪的猪舍需要10几个工人,而现在,所有这些事情,两三人就可以完成了。
而且,和普通猪吃“大锅饭”不同,这儿的每一头猪吃的都是“私人订制”。每个猪舍都有进食间,只允许相应的猪进入进食。“这对母猪特别重要,”金新振说,系统会根据母猪的耳标记录信息,分配每天的食物,遇到需要打疫苗、疾病或者待产等情况还会自动发出警报。
对生猪的精准管理不仅仅只是饮食这么简单,“大堰河”还根据每头猪耳标中记录的食量、体重等信息,精准计算每头猪吃多少饲料长多少肉。
平均一头猪喂4.5斤饲料,长出一斤肉,料肉比就是4.5,昨天料肉比是4.53,说明昨天长一斤猪肉消耗的饲料更多,料肉比持续上升,说明这群猪已经很难长肉,该出栏了。有了这个数据,再结合饲料的成本和猪肉价格,完全可以测算出什么时间出栏赚得最多。
金新振说,他们这栋猪舍360头猪平均体重在132.5公斤,根据现在的生长速度,再过半个月能达到145公斤,到了那个时候的料肉比会超出4.5∶1,生长速度也大幅下降,消耗饲料越来越多,所以145公斤出栏,从成本和市场行情结合来看最合适。
牧场养的猪出栏时重量一般在110公斤到140公斤之间,金新振说,这个体重区间的料肉比比较合理,不会亏本,而长30公斤肉一般要20天,也就是说要比其他养猪人多了一个月的弹性时间,这样抗击价格波动能力更强。
更大研发投入
“所以说,我们这儿的‘猪倌’,不好当的,是个脑力活。”在智能化育肥猪群养系统上花了上百万元研发和应用的金新振,早已把成本和盈利之间的算盘自然打得顺溜。
依托自动化设施设备,现在的大堰河养殖场只有5名饲养员,如果按传统模式,至少需要15名饲养员。不过,金新振对饲养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按传统模式,一个人照顾300头猪就了不起了,但对于规模化生产,这个人的贡献力还远远不够。
“减少员工,加上饲料及消毒药等浪费的减少,整个养殖场每年大概可以减少成本15万至20万元。”金新振说,但是,他之所以要做这套系统,不仅仅是在监控环境、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这个流程上,而是在满足猪喜欢的生活和需求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数据,再根据数据做最好的应对。
比如说,消费者通常希望吃到更瘦的猪肉,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和我是一致的。金新振举例说,因为猪长肥肉消耗的饲料更多,通常长一斤肥肉消耗能量是瘦肉的2.7倍左右,所以料肉比越高越不好。当料肉比超过一定比例时,我们肯定要出栏,保证出栏时瘦肉比例是最好的。
金新振说,通过杭州慧牧科技有限公司为“大堰河”配套打造的云平台技术,用生猪生产中的各项真实的数据指标来指导生产,把成本做到可控,“我甚至可以做到在同一圈舍的猪供应三个营养套餐。”
现在,金新振的大堰河农牧场每年猪的出栏数在5000头上下,规划年出栏15000头。“等明年做到对每头猪的精细检测后,我们会打造自己的品牌,用品牌来实现效益。”金新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