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生活方式
张丽
16岁少年上完体育课,去买水的路上突然晕倒,随后被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脑死亡。21天来,少年父母任教的乡村学校,从校长到老师,有40多人主动报名,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参与24小时陪护轮值。
这样的新闻总会让人心生暖意。对于40多位陪护的人来说,付出了一些休息时间,但对于少年一家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让他们感受到了美好,甚至可能成为战胜病魔、继续好好活下去的动力。
也许有人担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好心没好报怎么办?但仔细想想,被人讹诈的事情确实有,毕竟少之又少。做慈善公益的人是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这种认识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因其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作为一名法治社会的公民,我们可以在街边看到行乞的孩子,随手拍照,帮被拐儿童找到父母;看到社交平台里的求助信息,把旧衣物整理出来捐掉;甚至也可以在别人问路时,热心地指点。
慈善并不是高深的行为,它是一种自发的举动,就像汕头乡村学校的这些老师,人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当别人需要帮助时,顺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来有一天,当慈善成了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