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今日衢州

信用社“雪中送炭”促民富

  区委报道组 胡小飞

  本报讯 元宵过完年过完,奔波忙碌又如常。2月14日,积雪还没融化,衢江区樟潭街道信用社已忙开了,笔者“逮”到主任楼晓涛,他正在建飞家庭农场的菇房里。

  “一天出多少菇?多少一公斤?”楼晓涛摘下雾蒙蒙的眼镜,细看肉嘟嘟的茶树菇。“一天500多公斤,一公斤十三四元。”楼晓涛出菇房,进冷室,陈建飞也毫不保留地说起发展史:2010年从福建到衢江种菇,15万元起步,5年投下近500万,现一年毛利400多万。“这里头少不了信用社发放信用贷款的功劳。”

  说话间,陈建飞来到一块空地前,白雪与新绿相映:“这5亩土地,我想上二期,就是资金还有缺口。”楼晓涛也直言不讳:“我就是来看你有什么需求?”两人算起账:建培养室和菇房共需200来万,缺口100万元。楼晓涛一行开出“抵押加信用”等组合方子,当场授信100万元。“节后就动工,确保6月份建成使用。”吃下“定心丸”,陈建飞信心满满。

  大安村的邵建东,在外做了8年车工,一直想自己创业。去年得到信用社的15万元贷款,他开始了圆梦之旅,楼晓涛想看看有没有发展之需。我们来到时,雇请的工人已放假,只剩他在车床前忙活。

  “租厂房,购设备,去年8月份投产,现在一年20万利润没问题。”初尝甜头,邵建东想迈大步子,指着空着的另一半厂房,说想再上镗床、铣床、钻床等设备。“既可信用贷款,也可担保贷款,缺资金时可随时来办。”做完“调查”,楼晓涛拍着邵建东的肩膀说。

  “中央提出,是要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推行金融指导员驻村制度,设立‘阳光信贷’专柜,尤其是在各行政村建立助农服务点,上个月业务量达1200多笔。这种‘雪中送炭’的工作方便了大家,促进了民富,赢得了好评。”楼晓涛又驱车赶往村民徐茂贞那里,“听说他想上马一个项目,土地已在报批中,我们得及时把服务送上门”。

  远远地,就看到徐茂贞在门口笑脸相迎,尽管脸已被寒风冻得通红。


浙江日报 今日衢州 00019 信用社“雪中送炭”促民富 2014-02-25 浙江日报2014-02-2500019 2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