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文章导航

从“双清”到“全清”

  为了江山人民的生态福利

  ——江山市开展“清洁家园”建设侧记

  文 郑积亮 余静轲 徐水波

  如今,徜徉江山城乡,青山叠翠,碧波荡漾,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一股秀美清风扑面而来。“绿水青山是最大的‘福利’。我们通过开展‘清洁家园’建设,力争奋战三年,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生态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江山市委书记陈锦标如是说。

从“双清”到“全清”

  碗窑乡是江山城区的“后花园”。一条长约8公里的达河溪穿乡而过,两岸绿树成荫,美中不足的是河里淤泥堆积,水草疯长……去年,乡里大刀阔斧开展达河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借力“三改一拆”,拆除侵占河道的建筑,增设垃圾中转站和卫生公厕,清除河底淤泥,绿化两岸河堤等等。“治理完成后,达河溪沿线将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乡长冯红霞信心满满地说。她表示,乡里正在扩大“一把扫帚”覆盖范围,加大集镇等公共区域的各项整治,促进该乡面貌“全面升级”。

  据了解,江山市根据省“双清”行动部署,联系实际,自觉将范围扩展到城乡的方方面面,部署开展“清洁家园”建设,深入实施城乡河道大清理、城乡垃圾大扫除、村居庭院大整治、河沟池塘大清洁、畜禽养殖大提升、环境污染大排查、道路卫生大改观七大专项行动,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从最迫切、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城乡接合部、河道、景区沿线等三大区域的整治。

  发令枪响众人齐上阵。各乡镇(街道)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河、黑臭河,及时清理打捞水底淤泥、河面漂浮物等,清理河道450多公里,并加大河道两岸绿化、美化力度。现在,江山港一些河段及支流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水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重现出昔日“河洁、水清、岸绿、景美”的风采,河边又荡漾起欢声笑语。

  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是难点,而走进大陈乡大陈村,无论是在村民的房前屋后,还是在青石铺就的弄堂小巷,都难得见到一个垃圾桶,更不要提地面上有垃圾了。“每天早上8点之前,村民自觉将垃圾定点分类投放,由专人统一收集处理,厨余果壳这些有机垃圾我们就集中送到村里的微生物发酵机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就变成了上好有机肥。”村支部书记汪衍君说。家家户户“脸面”干净了,整个村庄就靓丽了,去年5月,中农办领导来到大陈,看到当地整洁的环境,欣喜赞叹:“美丽乡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今,江山全面推行科学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探索分类资源化处理办法,力推有机垃圾堆肥回地、可回收垃圾统一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垃圾集中转运处理,并正在着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以前认为只要饭菜好吃、价格实在,游客就喜欢来。其实,‘姑娘长得俏,也得三分扮’——想要生意好,门面很重要。”在廿八都古镇经营“枫溪驿站”农家乐的李明华笑道,几天前他特意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全家人一起动手大扫除,以整洁干净的环境迎接八方游客,“景区因我们而变美,我们景区村民也依靠景区致富。”

  在江山各大景区,和李明华一样的村民有不少。他们主动签定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协议,自觉承担起维护景区卫生环境的责任,有的村民还主动在门前屋后种上树苗,为景区增绿添景。

从“推动”变“主动”

  走进新塘边镇日月村,绿树丛中一栋栋农家房屋若隐若现,宅间道路整洁干净。在村民郑仙琴家大门上,一张红色的“清洁奖状”格外显眼。

  村妇女主任姜献妹相告,去年7月底镇里组织联查,郑仙琴家因为综合得分较低而被亮“黄牌”。经过彻底大扫除,家里从灶台到地面“旧貌换新颜”,其后在评比中常获奖状。“家里干净,不仅能给村里增光,更重要的是自己住着舒畅,精神也好。”郑仙琴笑道。

  “我们坚持市查镇、镇查村、村查组、组查户的保洁四级联查制度,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制’,并做到明查暗访相结合,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江山市督考办副主任姚向英说。

  “清洁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全民行动,其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六提升、四到位”,即河道、道路沿线环境面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水平、村居庭院人居环境、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等明显提升;长效管理的主体、人员、经费、设施到位。为此,江山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生态办总牵头,重点责任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工作团队,细化抓落实推进机制。将“清洁家园”建设各专项重点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实行“月月有评比,次次有排名”考评制度,实施问责追究。

  自去年开始,江山市把6月30日确定为“清洁家园日”。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保洁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支出,重点用于污水处理、垃圾集中转运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适当补助等。

  全市新闻媒体开设“清洁家园”建设专题专栏,聚焦一线,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报道好典型,设立“曝光台”、“监督哨”鞭策后进,并形成覆盖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微博、短信和简报等七大平台的立体式宣传格局,使“清洁家园”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市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干,工青妇等团体组织积极行动,义工、志愿者等各界人士踊跃参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了解,去年江山市受理各类问题反映、意见建议3500余条,开展各类集中行动572次,有50000人次参与,拆除违法建筑113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房改造31.72万平方米,清除各类垃圾7.2万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从“经济”向“生态”

  多年来,由于受利益驱使,被称为“母亲河”的江山港沿岸遍布上百个采砂场点。自开展“铁拳”治砂以来,果断对53家砂场实行关停和规范化改造,采取统一停电等强制性措施,坚决取缔非法采砂点38家。科学谋划矿制砂布局,出台政策引导向矿制砂替代,还河道整洁,河水清澈。

  张村乡先锋村黄岳原来是位小有名气的“猪倌”,生猪养殖场位于碗窑水库库区,规模达到300多头。如今,他已经拆除了猪舍,并承包20多亩山地种猕猴桃树。

  看着满眼绿色,他由衷地说:“‘治猪’是件好事,咱既要考虑自己的腰包,更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着想。”

  像黄岳这样“转型”的养殖户很多。江山市生猪养殖整规办负责人相告,该市是生猪调出大县,年饲养量达200多万头。生猪养殖普遍存在“低、小、散、乱”现象,并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大头”,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为啃下这根硬骨头,江山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实施生猪养殖整治规范,力争到2015年生猪饲养量减少到150万头以内。去年,关停转迁生猪养殖场668家,削减生猪饲养量20余万头,其中白水坑、峡口、碗窑三大库区290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关停。同时,大力推广零排放、沼气发电等技术,加快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加工厂建设。

  在江山家宝纸业有限公司,我们了解到,由于投入数十万元,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纸浆生产线,购买新型环保节能型链条锅炉,并配套除尘脱硫设施,企业生产效益实现翻番。

  “工业生产废弃物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江山市环保局局长周继仓说,近年来,该市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但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企业既是“耗水、耗电”大户,也是“产污、排污”大户。像“家宝纸业”这样加大技改,不仅是企业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承担保护生态的义务所在。

  去年,江山依法责令120多家化工、造纸、制革、含汞节能灯和有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喷漆烤漆废气等企业进行排污整治。实施全天候执法监管,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集约发展。

  同时,江山提早兑现扶企资金2000余万元,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实现绿色发展,着力于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源环境污染问题。

  有梦想才有希望,有行动才有收获。现在,江山市森林覆盖率达68.4%,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8%,出境断面水质和三大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平原绿化率22.4%,并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等“金名片”。我们相信,当“清洁家园”由活动成为习惯,60万江山人民一定能喝到更放心的水,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好的景色。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0 从“双清”到“全清” 2014-01-16 浙江日报2014-01-1600006;浙江日报2014-01-1600007;浙江日报2014-01-1600010;浙江日报2014-01-1600012;浙江日报2014-01-1600009 2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