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天下

中俄南极科考船遭遇浮冰围困

美破冰船星夜驰援“雪龙”

  据新华社悉尼1月5日电 (记者 赵小娜) 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5日早发表最新声明说,该局已要求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星”号破冰船前往南极联邦湾,协助救援遭受浮冰围困的中俄两艘科考船。

  美国破冰船7天内抵达

  据悉,“北极星”号去年12月初已在前往南极途中,目前正停靠在悉尼港口。澳海事局声明说,“北极星”号已接受澳海事局请求,将于5日从悉尼出发,前往出事海域。澳海事局预计,根据天气和冰面情况,“北极星”号将在7天内抵达出事海域,协助救援。

  “北极星”号前往南极的原定任务是在麦克默多湾开辟出一条运输通道,便于补给船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研究站运送食物、燃料等。澳海事局表示,“北极星”号将在本次营救工作结束后,恢复执行原定任务。

  2日下午,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雪龙”号却在撤离途中遭遇浮冰围困。目前,中俄两艘科考船均受困于联邦湾浮冰区,等待救援。

  澳海事局在前一日声明中表示,“雪龙”号上所有人员目前处于安全状态,船上食物充足,可供应数周。

  “雪龙”被困科考照常

  一望无际的密集浮冰暂时阻挡了“雪龙”号的前进步伐,却挡不住船上科考队员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在“雪龙”号积极设法摆脱困境的同时,船上部分科学考察项目正在照常进行。

  5日,“雪龙”号所在的海域风雪交加、寒风呼啸,船上甲板很滑,极其难走。像往日一样,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员从船头实验室小心翼翼地穿过长长的甲板,来到船尾部的风廓仪平台。在那里,他安装了一种可以测量地磁场数值大小和指示方向的“三分量地磁仪”。每天,他都去检查仪器运转情况和记录的数据。

  在“雪龙”号科研管理平台,实验员肖永琦也一如既往,协助大洋队的科考队员们利用各类仪器,抓紧时间采集这一海域的海洋物理、化学、浮冰等各类数据。这一海域是我国船舶第一次航行,各类数据都是空白。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矫玉田高级工程师利用走航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第一次获得这片海域的南极“边缘流”数据,这对今后研究南极“绕极流”很有帮助。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马龙,每天都会到船底部的海洋重力仪实验室查看。这台仪器一直在测量、采集重力数据,以反映海底密度界面的变化。

  此外,“雪龙”号上还有许多承担其他科考任务的队员,他们也纷纷对周围的浮冰和冰山进行监测。

  脱困面临三大不确定性

  新华社“雪龙”号1月5日电 (记者 张建松) 瞬息万变的南极再次展露其一贯个性。根据气象预报,6日晚至7日凌晨,这一海域将会出现期盼已久的西风,有望给“雪龙”号脱困带来有利的气象条件。但在这坚冰覆盖、广袤无边的冰雪世界,人类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雪龙”号果真能一举破冰突围、摆脱困境吗?事实上面临三大不确定性。

  首先,西风的强劲程度和持续时间能否吹散厚重的浮冰?浮冰厚达3至4米,而“雪龙”号只有1.1米的破冰能力,目前船上空载、吃水不够,持续破冰对螺旋桨和舵损伤很大。

  其次,西风对“雪龙”号周围的冰山有何影响?目前,“雪龙”号船头横亘的一座小冰山,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雪龙”号的安全。

  第三,带来西风的高压天气系统对这片海域有何影响?我国船舶是第一次航行在这片海域,对近来遭遇到的一些堪称“奇异”的自然现象,大家还无法解释。例如,为什么一夜之间“雪龙”号被突然堆积的厚重浮冰推移了0.86海里,而且右舷出现一座漂移的大冰山?为什么右后方的一座大冰山今天又好像不动了?

  面对这种复杂而神秘的恶劣环境,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脱困应急小组和“雪龙”号上的考察队5日再次举行了卫星视频会议,会商研讨脱困方案的可行性。


浙江日报 天下 00005 美破冰船星夜驰援“雪龙” 2014-01-06 3324655 2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