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里村
——玉环县龙溪镇镇长助理挂职记
本报记者 邓国芳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乡村不似城市那么显眼,但我挂职玉环龙溪镇镇长助理的两年间,却遇到了4个想借着乡村当“英雄”的人。尽管奔着不同目的而来,但我知道,他们都在追赶一个时代——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时代。
第一个想当“英雄”的人,是龙溪镇的党委书记施明强。
2011年9月22日,施明强被调到龙溪镇任职。听说镇里有个村,在海拔200多米的山谷里,名字就叫“山里村”,贫困又封闭。次日,他到山里村转转,一位村民问道:“这几年,年轻人都跑光了。可是,难道只有下山,只有进城,我们才有出路吗?”
村民的诘问,让他想起了曾任职镇长的玉环楚门镇。楚门,是浙江首批试点发展的27个小城市之一。在那,他目睹了中国城镇化的巨大能量。镇郊的农村,被迅速吞没,消失在城镇化洪流中。
那日,带着疑问,他走遍了整个山里村和周边3个村庄。意外地,他发现这里有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有条充满野趣的溪流。走到村庄的东面,还能看到明朝抗倭时遗留下来的老炮台。站在上面,东海风光一览无遗。这般景致,在海岛玉环难得一见。
“村庄只有发展起来,才能避免空心化。”当时,玉环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好起步。施明强隐约觉得,机会来了。
第二个想当“英雄”的人,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
留着花白的长发,穿着挺括的衬衫,汪大伟是行走在中国城市里的公共艺术家。一直以来,他的目光都锁定在城市里。他广为传播的观点是:公共艺术在当下城市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能美化空间,重塑空间面貌,还能带动特定空间里的人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时期的汪大伟,曾到过玉环坎门写生,当时就借住在东海边的渔民家里。多年来,他时常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玉环渔民的淳朴与善良。2011年的秋天,学生金江波带着他,走进了魂牵梦萦的故地。
年轻的金江波,是钻研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他与施明强恰是小学同学。因为常年在国外行走,他看到过许多借着公共艺术复活乡村的生动案例。施明强邀请汪大伟去山里村走走,为他出谋划策。于是,就有了2012年4月26日轰动海岛的“乡村动漫节”。山里村一炮打响,名扬台州。
那时,汪大伟才知道,浙江在总结“安吉模式”的基础上,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美丽乡村建设。用公共艺术去改造浙江乡村的做法,并不是他的创举,但他分明觉得,身为公共艺术人士,更广阔的天地在农村。
2013年4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了首届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在汪大伟的建议下,其中有个议题设置为“公共艺术与美丽乡村”。施明强受邀参加,发表演讲,向世界各地的专家讲述“山里实验”。
论坛上,主持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何去何从,是绕不开的话题。眼下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复兴的大好契机。公共艺术家应积极参与其中,担起时代的重责。
第三个想当“英雄”的人,是山里村的村民陈胡林。
身材瘦削,脸庞黝黑,寡言少语,陈胡林是个地道农民。但就在山里村举办乡村动漫节的次年,他在家里造出了一只会动、会摇、会发光,形象逼真的恐龙。对于他的创举,龙溪镇和山里村都非常支持,还专门在山谷里划出地方,鼓励他尽情建造“恐龙谷”。
陈胡林的创作灵感,来自动漫节举办后,山谷里那只石头恐龙。当时,汪大伟把山里村作为上海大学的公共艺术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参与乡村动漫节设计。看到山里村有许多石头房,学生们就从本土元素出发,建造了石头恐龙。
更让人惊诧的是,2013年9月,爱发明的陈胡林,改造自家老院子,创办了乡村科普馆。一个个巧妙应用能量转换、磁电、风能、电能、光学等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让前来参观的群众和青少年玩得不亦乐乎。
“村民们一年四季种花,我造恐龙、办科普馆,其实就是让山里村不断出新东西,吸引城里人过来。”陈胡林说。当然,他的另一身份,是山里村的农家乐老板。
第四个想当“英雄”的人,是玉环走出去的“怪人”Captain Wang(王天鹏)。
2013年12月初,我第五次进村时,村里正在建设美丽庭院。家家户户的违章建筑早已拆除,原本脏乱差的庭院变得整洁美观,透着浓浓的海岛味。我的“领导”施明强告诉我,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山里村总共争取到600万元财政资金,吸引了1亿多元社会资本。
路过燕窝水库,发现坡上的两间房子正在整修,大量木材和玻璃的运用,不像是农民的选择。这时,Captain Wang从里面走了出来,自豪地说:“我正在化腐朽为神奇。”
把残败空心的农村老房,变成时尚舒适的高档民宿,是Captain Wang最拿手的事。他是杭州四眼井青年旅舍的掌门人,也是德清莫干山“后坞生活”的总设计师。用环保、生态、创意的方式,让农居得到重生,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离开家乡多年,Captain Wang从未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回归:“此刻,我感觉像和山里村在谈恋爱。请等着我们的恋爱成果诞生吧。”
施明强、汪大伟、陈胡林、王天鹏……人来人往,来去之间,山里村从此有了动人的色彩。
收笔之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两年来,我以媒体记者的身份,持续记录山里村的蜕变,与那些“英雄”们交流想法,无非就是想证明:无论中国的城市化多么凶猛,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会为我们保留一片留有温馨记忆、充满乡土味道的家园。
这就是我的山里村,一个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