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穿针引线助巴以和谈

——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谈巴以领导人访华

  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5月5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就在一天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来到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以两国领导人几乎同期访问同一个国家,在国际外交史上实属罕见,这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巴以领导人接踵而来,是否内有玄机?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记者:巴以领导人罕见地同时访华,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这是否是中方的刻意安排?

  马晓霖:巴以领导人同时来访确实引起了国内外舆论关注,因为很少见到巴以这对“冤家”的首脑能同时访华,而且有一天半的时间交集。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礼宾安排上的巧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就任之后,各国元首自然会前来访问。中方可能还是考虑自己领导人的时间,安排两国领导人到访,赶巧双方相继抵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如果巴以两国领导人有在华举行会面的意愿,中方将提供必要的协助。

  不论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都发展得非常稳定、非常友好。双方首脑来访都更关注中巴中以之间的双边关系。巴方希望从政治、外交、经济等方方面面继续得到中国的支持,包括帮助他们独立建国、向以色列施加和谈压力,帮助巴恢复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以色列则更侧重经贸合作,当然也会阐述以方在政治、安全等问题上的立场,包括希望中国关注伊朗核危机,进一步对伊朗施压等。另外,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很关键,以方也会就有关问题与中国领导沟通磋商。

  另外,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之间对话和接触的窗口一直是敞开的。两人的官邸就几十公里的路程,进行对话非常方便。一些巴以领导人会在中国进行会谈的说法,有些过度猜测了。

  记者:中国在巴以地区有怎样的影响力?

  马晓霖:中国一直希望中东和平进程能够向前推进。自从巴以开启和平进程,中国就积极支持双方依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协议,以土地换和平的方式,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

  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经任命了三任中东问题特使,前往阿以双方有关国家进行斡旋,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中国希望巴以双方放弃暴力,坐到谈判桌上的愿望。

  中国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上的作用目前来说还不是很大。关键是因为对巴以双方产生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这样几个前提:第一在巴以地区有比较强烈的存在感,第二在这一地区有足够的外交资源的投入。在中东地区,中国对巴以双方能产生制约的杠杆不是很多,从而对巴以双方命运抉择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大。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场合给予声援和支持。例如在巴勒斯坦的入联努力上,中国顶住了美国的压力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记者:在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中,中国如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马晓霖:2010年我曾经提出,希望中国的外交政策能够西向,加大向中东地区发展的力度。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面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中国的压力增大。中国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外交力度有助于为自身增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目前中国外交已经表现出更为积极更加有所作为的种种特征,但是在中东问题和巴以问题上依然多有掣肘。我认为这次访问最大看点在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阿巴斯举行会谈时提出的四点主张。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表述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这四点主张更加明确、更加清楚、更加具体、更加平衡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也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更为积极更为务实的执政风格。

  随着综合实力下降以及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在中亚地区实行战略收缩。美国更希望有人能帮助分担中亚地区的麻烦。尤其是2011年阿拉伯革命之后,中东问题基本上被美国边缘化,美国不愿意插手这个烂摊子。在这个时候,中国如果愿意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承担更多责任,自然是美国乐意见到的,这相当于帮它解套。

  但是,巴以和平问题并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而是中东地区两大民族两种文化的冲突,其中矛盾重重。巴以双方目前围绕边界划分、耶路撒冷地位、定居点前途、难民回归权及未来的安全关系问题,陷入僵局。客观原因是巴以内部现在强硬派当道,巴勒斯坦已经分裂成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强硬派哈马斯与阿巴斯领导的主和派不团结,到现在没有实现和解,没有形成统一的谈判立场,导致以色列根本找不到和平谈判的对手。目前巴以和平进程还看不到很乐观的前景。

  (本报记者 顾周皓)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穿针引线助巴以和谈 2013-05-13 浙江日报2013-05-1300006 2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