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平宪法
66年风雨路
1945年9月,盟国占领日本后,负责占领日本事务的盟国远东委员会和麦克阿瑟领导的盟军东京总部逐步对日本社会进行了民主改造,借以清除军国主义分子赖以发动战争的土壤。其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为日本制定一部符合近代西方君主国家模式的新宪法。
在美国等国法律学者的指导下,新宪法草案终于制定了出来。当麦克阿瑟的助手阿尔蒙德将军把它交到日本首相吉田茂手中时,脸色阴沉的吉田茂只说了一句话:“这无异于一次革命!”
1946年11月3日,宪法修改草案正式公布,随后被分发到日本各地供人们讨论。1947年5月3日,经过1000多处文字修改,《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施行。
日本新宪法共11章103条,其中第2章第9条规定,日本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这一条款被形象地称为“和平条款”。因为有了这一条款,日本的战后宪法又被称作“和平宪法”,而“和平宪法”的第9条也已成为日本战后思想的最重要的基本文件。正如日本学者撰文指出的:“和平宪法”是日本总结战争教训之后向世界作出的“公约”。
然而,美国为了冷战的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进行彻底清算,便匆匆加以利用,导致日本国内否认侵略、复活军国主义的思潮不断出现。从1947年“和平宪法”生效之日起,围绕这部新宪法,特别是第9条的斗争就拉开了序幕。
1955年11月22日,自民党第一任总裁鸠山一郎第三次组阁后,立即开始有计划地修宪,但这一图谋在国会中遭到失败。
1957年2月,修宪派的代表人物岸信介出任日本首相。岸信介曾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他执政后,便想通过解释宪法达到修宪目的。他曾提出:“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岸信介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日本人民的强烈反抗,面对战后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岸信介于1960年6月被迫辞职。
岸信介的修宪图谋虽未得逞,却深深地影响了一批日本政坛人物,1982至1987年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就是其中一位。1982年11月上任后不久,中曾根便在修宪问题上表现出不寻常的兴趣。他在向新闻界散发的《我的政治信念》一书中写道:“日本必须修改美国所给予的和平宪法,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但是,日本国民的强烈反对使中曾根不得不放弃了修宪企图。
不过,屡败屡战的日本右翼远未服输,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修宪的不和谐之音就会伺机泛起。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日本右翼以“协助联合国维持海湾和平”为由,向国会提出派自卫队出国参加维和部队的法案。由于遭到在野党的强烈反对以及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这一法案未获得通过。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自卫队在右翼的推动和美国的纵容下,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各场局部战争中秣马厉兵,从实质上一步步蚕食“和平宪法”的内涵,直到迎来安倍上台。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