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本印谱在日失踪
各界人士关注《西泠八家印存》下落
记者 刘慧
本报杭州5月12日讯
记者 刘慧
近日,网上一条消息令人叹息:《西泠八家印存》孤本原件在日本失踪。
这本《西泠八家印存》分2卷,收录了代表清后期篆刻艺术的“西泠八家”共计600多方印章。抗日战争爆发时,在沪居住的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听到日军即将入杭的消息,急让次子连夜赶回杭州。就在从丁家老宅的藏书楼“八千卷楼”中抢救出了500余方珍贵的西泠八家印章后,“八千卷楼” 即被日军焚毁。
丁仁悲愤之余,将救出的西泠八家印章精拓成册,用蝇头小楷记述了每方印章的详细来历、篆刻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等。作为西泠印学的最后记录,《西泠八家印存》孤本传世。由于著录中的部分印章烧毁丢失,故丁仁将书取名为“印存”而并不是“印选”。它被誉为篆刻印学中的“圣经”。在西泠印社创立100周年之际,丁仁的孙女、侨居日本的丁如霞首次将“印存”公诸于世。2008年夏,丁如霞在东京上野森美术馆举行了“丁鹤庐书画展”,“印存”第一次公开展览。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年多前,全日本篆刻联盟副会长内藤富卿向丁如霞借用该孤本进行展览,展毕后称遗失,久不归还。内藤的解释是在上厕所时遗忘在公厕里,后再也找不到,并愿以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万元)的赔偿来了结此事。内藤的行为理所当然地被丁氏后人拒绝。现此事已进入诉讼程序。
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品最佳归宿的争议:即私藏还是公藏?
许多艺术界人士表示,从广义上说,艺术品是全人类的精神遗产,最终都属于全社会所有,而让艺术品变私藏为公藏无疑是最好的归宿。因为我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有能力也有实力保管、研究艺术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