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与高校学子追寻梁柏台烈士足迹——
以身许国壮士志
人物名片:
梁柏台(1899—1935),浙江新昌人,第一届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红色革命早期立下过卓著功勋。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曾出席第一、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历任司法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副部长(部长未到职)、部长、内务部副部长等职,为苏区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梁柏台留守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梁柏台在率部队通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时负伤被俘,后被敌人杀害。
本报记者与高校学子追寻梁柏台烈士足迹——
以身许国壮士志
寻访人:
记者 金毅 县委报道组 孙艺秋
浙江树人大学大三学生 杨玲玲
浙江树人大学大三学生 徐玉英
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是红都瑞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纪念塔的基座,刻着这座塔的工程指导者名字,他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浙江烈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部长梁柏台。
从江西瑞金到浙江新昌,我们追寻着烈士的足迹,感受他天下为家、献身革命的高尚情怀。
立志报国,赴苏留学
在新昌县新林乡查林村,有一座普通的江南木楼房,二层楼,大门上挂着一块红色大匾,上书“梁柏台故居”。村后一座山,村前小河潺潺流过。1899年9月14日,梁柏台就出生在这幢小楼里。
1915年,梁柏台进入该县知新高等小学校读书,立志做一个“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国家,不以私而忘公”的“许国大丈夫”。1918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想,阅读《新青年》等杂志。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2月,参加省立第一师范“挽经护校”学潮。同年9月,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我国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
1921年3月,梁柏台婚后7天即登上赴苏联征途,行前对亲人说:“待世界大同之日回家团聚。”他还向乡亲们许下“待回家团聚时,要把公路修进村,在河上造大桥”的誓言。
梁柏台的结发妻子陈莲珠,结婚仅7天,誓不改嫁,独守53年;他的大姐梁小芬,“弟不回家,姐不出嫁”,承诺一句话,信守57年,没有嫁人。梁柏台自从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的誓言也没能兑现。
了解梁柏台的誓言以及梁柏台家人的故事,寻访的大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没想到,梁柏台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胸怀。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值得人们纪念。”寻访大学生徐玉英说。
留俄归来,奋勇开拓
梁柏台烈士遗物陈列室就在故居的一个小房间里,他的继子梁志洪正好在家。梁志洪打开陈列室,一一向我们介绍烈士的照片和手迹等遗物,我们静静地听着。陈列室有很多照片,仿佛在述说着梁柏台烈士的往事。
“梁柏台创建了中央苏区很多‘第一’,尤其在司法方面。”《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作者、新昌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刚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新昌人对梁柏台的了解,只停留在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去过苏联,在中央苏区工作过,对他的革命生涯知之不多。陈刚和同事们一次次跑到新林乡查林村,出入于烈士继子梁志洪家,访问烈士的亲戚和小学同学,走访村里的老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捕捉一切征集线索。之后,梁志洪打开了两只尘封已久的竹书箱,里面存有梁柏台的100多件遗物,包括日记、作文、信件、书籍、高小毕业证书、贺礼本等等。“只要是和梁柏台有关的东西,我们都带回来了。”陈刚说。这些资料成为获取梁柏台少年时代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不久后,陈刚发现,资料征集的重点和难点是梁柏台走上革命道路之后,而在新昌无法得到这些资料。于是,陈刚和同事们走出书斋,沿着梁柏台参加革命的道路一路行走,实地收集资料。
1922年5月,梁柏台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底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起,历任苏联远东赤塔职工会中国部主任、远东五省职工苏维埃委员及主席团成员、远东华工指导员、伯力省法院审判员等职。他在苏联和周月林结为革命伴侣,生有一对儿女,寄养于苏联国际儿童院,至今音讯全无。1931年5月,夫妻俩回国,7月从上海赴中央苏区。从此,他与苏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梁柏台参加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第一部红色宪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随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司法委员会委员、司法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和部长、最高法院委员、临时检察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人民政权的第一位司法部长和第一位检察长。他为创建苏维埃司法机关和人民司法制度,进行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距离新昌1000多公里外的瑞金,是梁柏台回国后的主要活动地。在瑞金叶坪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记者发现了一张梁柏台的黑白照,挂在一间小房间的门口。“除了司法部长,他还担任了内务部副部长,真是个多面手。”瑞金市委党史办主任、瑞金中央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陈上海说,梁柏台被人称为中华苏维埃“大管家”。
“红都瑞金标志性的6大建筑: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都由梁柏台担任工程总指导。”陈上海说,梁柏台还兼任《红色中华》代理主笔、苏维埃大学委员会委员、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等,工作涉及司法、检察、审判、民政、市政、交通、邮电、卫生、教育、宣传和审计等方面。
突围途中,被俘遇难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后,梁柏台奉命留守中央苏区领导游击斗争,任中共中央分局成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1935年3月4日,他率部通过敌封锁线,激战中左臂负重伤被俘,后被杀害于江西省大余县。
“梁柏台和另一名红军将领刘伯坚一起被俘,在大余县一起牺牲的。”陈刚说,“梁柏台是新昌县的骄傲,如今在烈士家乡,还有故居以外的纪念建筑,如梁柏台烈士纪念碑亭、梁柏台塑像,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梁柏台大桥。”
梁柏台大桥气势恢弘,是查林村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走在桥上,记者感慨万千。其实,梁柏台离家时向乡亲许下待世界大同回家团聚时,要把公路修进村,在河上造大桥的誓言已经实现。桥下河水潺潺,似乎告慰着烈士。
一起寻访的大学生杨玲玲说,梁柏台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为了信仰,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