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记者与嘉兴学院学生寻访刘少奇故居

炭子冲,留下永恒财富

  寻访人:

  本报记者 吕玥 方力

  嘉兴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 史阳

  嘉兴学院日语专业大二学生 沈萍

  寻访地:

  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刘少奇故居

  【历史长镜头】

  1961年5月2日深夜,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回到阔别近40年的家乡炭子冲,调查了解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

  刘少奇在自己的旧居住了7天7夜,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在家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他脱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敬地向农民鞠躬,深情地说:“乡亲们受苦了,农村搞成这个样子,我这个国家主席有责任,对不起大家,但一定要请你们讲真话,道实情,好让党中央正确决策。”

  离开家的前一天,刘少奇还点名把6户无家可归的农民请到家里,将自家的房子分给他们居住。农民说这里是国家主席的房子,不敢住。刘少奇说,就算我请你们帮我守房子好不好。一句朴实的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情。

  【寻访现场】

  从韶山冲出发,我们沿乡间土路颠簸了50分钟,便到了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铜像广场上,伟人矗立。刘少奇故居在一池碧水和青山辉映下,尽显厚重。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这栋砖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不过早在1911年夏,年仅13岁的刘少奇便离家前往70多里外的宁乡县城关镇玉潭学校读书,之后又辗转长沙、北京、上海、苏俄等地求学,从此为党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奔波劳碌,直到1961年在全党农村大调查中,刘少奇才回到阔别近40余年的家乡——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调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

  在少奇同志纪念馆里,一张“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调查主要活动简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张简单的表格清楚记录了刘少奇当年在湖南农村调研44天的全部活动,其中,有36天时间他都吃住在农村。

  而在炭子冲,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就住在幼年时期生活的土砖瓦房里,一住就是7天7夜。在这里,他批阅文件、操持政务,接待群众、起草报告,丝毫没有国家领导人的架子。从一张张有些泛黄的历史照片中我们还看到,在炭子冲的这几天里,刘少奇多次到田间地头向公社社员嘘寒问暖,和农民朋友促膝谈心。

  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们被深深打动。我们与前来瞻仰伟人的游客一起,走泥路,抚土墙,注目于简易的床铺和木凳,聆听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伟人的风采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斯人虽已去,浩气犹长存。走出故居,那位清瘦长者的形象一直铭记在心中。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寻访者,在故居所在地花明楼镇上,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沧桑,整个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街旁巷陌,跟刘少奇有关的雕塑和纪念碑仍随处可见,当地人对他的记忆日久弥新……或许,这就是伟人人格的魅力与影响。

  【历史背景】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所造成的“左倾”错误,人心浮躁,国库空虚,老百姓一贫如洗,饥荒在全国农村蔓延。为了解农村真实情况,1961年4月1日起,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湖南进行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访问数百户农民,召开数十次座谈会,写下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对时局实事求是地做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正确判断,从而为党解决当时农村政策调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也把党的政策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亲自送到了社员的心坎上,使国民经济走出了困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炭子冲,留下永恒财富 2012-08-23 2690126 2 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