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天下·中国风

廷·巴特尔:富了牧民 绿了草原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白云悠悠,芳草连天。41岁的牧民妇女苏伊拉在自家门前接过牛商递来的13800元现金笑逐颜开:“1头牛卖了10只羊的价钱,真是划算,廷书记就是有办法。”

  苏伊拉所说的廷书记,就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

  1955年出生的廷·巴特尔,是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的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他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远赴千里之外的偏僻牧区萨如拉图亚嘎查(村)插队。“文革”结束后,他曾有许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当他想到严重退化的草场和贫穷的牧民时,决心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最终,60多名插队知青一个个返城,唯独他扎根草原38年。

  由于他脑子活又勤劳,干什么活儿都高人一筹,得到广大牧民的信任,1993年被推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

  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的萨如拉图亚嘎查,437.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沙多土少、植被稀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扩展牲畜养殖头数,使得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羊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眼看着恶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迫使许多牧民不断躲避沙窝子搬家迁徙,廷·巴特尔急在心里:“得赶快想办法,不然人就没法生存了。”1986年,他背着妻子狠心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买回铁丝网,圈起300多亩草场,不让散养的牲畜啃食,第二年收获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他开始围封草场储备牛羊过冬饲草,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并逐渐扩展为“划区轮牧”的养殖方式。

  “最关键的是草畜平衡。”1998年,廷·巴特尔又率先示范,把自家的200多只羊全部卖掉,养起了150多头牛。“一头牛四条腿,五只羊20只蹄子。”他说,而且牛吃过的草场留有较高的草茬,羊却往往连草根都要刨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极其严重。

  经过试验,养牛既能多赚钱,又能保护草场。于是,廷·巴特尔号召群众“将羊改牛”。2002年春天,嘎查牧民纷纷卖羊买牛。此时,廷·巴特尔又根据自家草场的承载能力已开始“减牛”,保持了60头左右的养殖数量。

  目前,萨如拉图亚嘎查83户牧民将过去的2万多头只牛羊,减为4500多头牛、不到1000只羊;全嘎查人均收入由2002年前的7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5000元,已连续数年高于全旗及全盟平均水平。为此,当地牧民逢人便夸廷书记的“蹄腿理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富了牧民,绿了草原。

  由于牲畜数量的大幅减少,萨如拉图亚嘎查境内的牧草高达1米多,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每年夏季都吸引来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于是,廷·巴特尔因势利导鼓励牧民搞旅游业和奶食品加工,并经过自己试验成功后帮助群众搞起生态渔业养殖。眼下,10户牧民搞的旅游点年收入近150万元,全嘎查牧民加工的奶食品年创收70万元,5个不用人工喂养的生态鱼塘3年后有望年获利150万元。

  “党员要勇当‘试验品’。”廷·巴特尔说,这是取得群众信任、带领群众致富、避免群众走弯路的必要条件。

  多年来,廷·巴特尔身体力行,处处敢为人先,将失败的苦果自己咽下,把成功的经验无私献给群众,他的许多感人事迹在草原上广为传颂。2007年他当选“十七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又被推选为“十八大”代表。

  如今,57岁的廷·巴特尔设想,将来要让更多的牧民在生态良好的草原上轻松养牧,在有上下水、可上网的现代化房子里幸福生活,也让草原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美好场所——这就是他正在努力创建的新牧区的美好蓝图。


浙江日报 天下·中国风 00007 廷·巴特尔:富了牧民 绿了草原 2012-08-23 2692866 2 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