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楠溪江畔读书人

  走过楠溪江畔的很多村落,你会发现,村人们总是把景观最美、环境最幽或者说最富人情味的地方,让给村里的学塾和书院。就像位于芙蓉村芙蓉池畔的芙蓉书院。

  池水倒映着村外的芙蓉峰,池上一座玲珑的亭子托起高翘的檐角。亭里池畔一天到晚坐着些老年人,细声交谈着农事年景。话句停顿间,墙那边飞过来芙蓉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以楠溪江不仅因秀美风景而闻名,更因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为世人所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刻入乡民精魂深处的亦耕亦读的传家之道。如今的楠溪江畔,该如何保留和继承这千年留下来的传统呢?

  85岁的陈中光,是芙蓉村里年纪最大的读书人。退休的他一有空,就到村里的书院去教孩子们背《三字经》、《百家姓》。“我小时候读过的书,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了。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补上这一课。”陈中光说。这座芙蓉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芙蓉读书人。

  “书院最早是南宋时建的,元朝时被烧了。现在的是明朝晚期建的。我们村的人,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和书院很有关系。”年少时的陈中光,就在芙蓉书院里念过书。“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坐着听课,家里条件差一点的,也会让他们旁听。先生从来不会赶他们,有时候还会问,听懂了没有。”陈中光说,那时候,他先学《三字经》,后来还学过《古文观止》。不管有钱没钱,整个村里的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从芙蓉书院毕业后,陈中光又考上了永嘉的师范学校,后来去了城里工作。年老回到家乡时,当年的书院早已物是人非。

  “这里出过进士举人,也出过志士仁人,这样一处凝聚着芙蓉村人精魂的地方,仅仅作为供游客参观的标本,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应该让书院重新活过来,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祖先们留下来的精萃文化,教他们一些传统的文化和做人的道理,或许对他们以后更有帮助。”陈中光说。

  芙蓉书院里面很大,是一个封闭的内院式建筑,由东往西,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两扇窗子,外面有个采光天井。书院的南侧有一间住宅,是给先生住的。“当年村里的教书先生,是从外面请来的。这是为了避免因关系的亲疏,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对待。”陈中光说。住宅前,还有一个大花园,是孩子们休息游戏的地方。

  如今的芙蓉村,依旧保持着重视读书人的传统。村支书金彩眉说,以前高中进士的读书人,村里会提供土地让他免费耕种几年。如今,有人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村里也会发放相应的奖学金,金额从100元到500元不等。去年,他们就给10多个学子发放了奖学金。

  以耕读为业,是芙蓉村、埭头村等楠溪江边上很多古村落的“村训乡约”。至今,不少乡民家门口,还贴有“两字格言勤和俭,一行正径耕与读”的对联。当地的村民们,也都对先人们曾经在科举上和学术上缔造的辉煌成绩如数家珍,并为此深深感到骄傲。芙蓉村里的村民基本上都姓陈,历史上,村里陈氏家族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据传,南宋时期,芙蓉村在临安任京官的就有18人。这18人,被称为“十八金带”,基本上年长一代的村人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楠溪江畔读书人 2012-06-15 2593168 2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