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文化志

烈焰中的勇士舞蹈

  磐安炼火据传起源于远古时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拔除”习俗的遗存,至迟在周代已经形成。乡间哲人认为磐安炼火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于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来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用意。对民间来说,磐安炼火则含有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驱晦降妖、除灾去病的美好愿望。炼火活动的文字记载可上溯到宋代。宋代以后,以深泽为主要活动地的炼火习俗年年举行,从未中断,传承到近代,成了当地仪式最隆重、参与面最广、场景最壮观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

  炼火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白天在乡村各种民间文艺表演,深泽乡的村民天性喜好吹打弹唱耍戏舞动,整个演练过程伴随着“四方乐”、“大头舞”等舞蹈形式,有锣鼓、唢呐伴奏,山民念唱,还有侯阳高腔、婺剧乱弹、时调等戏曲演唱,曲牌多选“点绛唇”、“满江红”、“朝天子”、“小桃红”等。像“寿龟奉茶”、“磐安吹打”、“秧歌”、“大堂锣”、“铜钿鞭”、“罗汉班”、“走线狮子”、“女子花灯”等活动,男女老幼全都踊跃参与,为晚上的炼火表演烘托节日气氛;二是在晚上举行的宏大、壮观的炼火表演。

  年年的炼火场地都选在邻近乡政府的希望小学大操场上,那里四面群山环绕,门前一溪奔流。人们先清理场地,铺好木炭,做成八卦状或日月形,设五门八处。只等日头西落、月兔东升,方圆15米的木炭就呼呼燃烧起来,又浇上几桶汽油,烈焰在空旷的场地上毕毕剥剥爆裂,温度可达700多摄氏度,普通人离那火场三五米远就已抵受不住。

  炼火全过程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指导,其流程为真人(山人、道士)“请神”、“降侗”、“打开水火门”、蹈火、游艺、观众参与、送神。从炼火场的八卦图及按照阴阳五行相克原理设立的水火门来看,体现了周易文化的内涵。整个仪式是火崇拜文化、巫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中的融合与演变,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炼火表演由5个阶段构成,分别是择地定方位、烧火、试火、踩火和谢火。举办炼火表演的地点必须是平坦的泥地,并且要足够空旷。选定地点后,村民就会往里堆放由各户捐助的干柴和木炭。参与者在炼火前7天每日都要沐浴净身,并且戒斋吃素,以示虔诚。炼火表演是整场活动中最为惊心动魄的部分。开始炼火之前要进行总动员,其中年龄最长的炼火者站在桌子中央向其他人发表动员讲话,其他参与者则分两行赤脚站在桌子两侧,不时挥动手里的钢叉回应动员。

  炼火时,20多个古代勇士打扮的山村大汉一字排开,气势雄伟地围立着火场。当丈余长的“先锋”长号仰天吹响,顿时锣鼓、鞭炮大作, 20名壮如山、气如虹的“炼火”勇士红绸裹头,赤膊赤脚,仅穿一条短裤,手执钢叉,在“降侗”的带领下,从“北门”赤脚踩入火坛,又急速地从“南门” 踩出,在穿过火坛时表演“十字插花”、“双龙出水”等高难度动作,在火上做出腾达的舞姿,展现远古野性的美。 第二轮又改从“南门”进,从“北门”出。到后来“炼火”者越来越多,本来在旁边观看的村民也都一个接一个跳进去舞之蹈之。此时进场的普通民众不需要赤脚。他们在火炭上鱼贯而过,一蓬蓬火星沫子从脚跟下四溅出来。

  磐安炼火一刻钟为一坛,一般炼三坛即告结束。蹈完火出场时,那些勇士的赤脚上除了焦炭黑色,全无一点烫伤痕迹!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志 00019 烈焰中的勇士舞蹈 2012-06-15 浙江日报2012-06-1500014 2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