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
【1】长街记忆
有人从《尚书》中推断,路桥便是当年贡橘沿着江海,抵达淮、泗的入海口。而后来传说西周徐偃王为躲避中原的征伐,带着子民来到这里,从而促进了农耕文明与瓯越野蛮文化的相融交汇,由此翻开了路桥历史上的第一页篇章。
直到五代,路桥的商街初具雏形。据宋朝《嘉定赤城志》记载,东越钱王在这里开凿官河,使得原本以瓷器烧造和打鱼捕捞为生的人们就此抓住机遇,抛下了“罾网村村挂、帆樯路路通”的生计,沿河设铺,枕河贸易,逐渐形成了一条沿河的商街。
【2】路桥灰雕
路桥灰雕始于哪位工匠之手?就算是居住在老街上的老住户,也是一知半解。但可以知道的是,台州傍海,几百公里的海岸线孕育着一种最基本的原材料——牡蛎壳。聪慧的路桥人发现,把蛎壳拿来煅烧、泼水、风化成细末以后,形成的蛎灰浆就成了一种绝佳的建筑材料。
探究灰雕的渊源,最早应该是源自庙宇、宗祠顶上的雕塑。但路桥老街的灰雕却走下了神坛,走向了民间。在这里,不仅庙宇宗祠,就算是普通民居的屋顶上都装饰着灰雕。这些灰雕大多是鲤鱼化龙的图案,据说与当地渔民崇拜龙王不无关系。
【3】南官书院
老街千百年下来,出了不少书院。南官河畔的於氏书院、文达书院、李氏敦说楼、任氏读书楼、杨氏澂观亭……一个个书院就像一条长项链上的钻石,发出了老街最璀璨夺目的文脉光芒。
到了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名人,在外博取功名之后,都纷纷回家乡修建读书之所。一时间书院林立,乡里之风气随之改变。直到日军侵入这条长街,把千年留下的文脉几乎统统付之一炬,老街的书院自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不过,老街上的人却始终没有忘记传出阵阵书声的宅院,这重新传出读书声的“南官书院”便是例证。
【4】国医国药馆
老街,前些年还有好几家中药房,药房里上了年头的药柜一大摞一大摞的,抓药的伙计也是个个了得,看方快,抓药准,麻利地平均分成几份,整齐地打个包,顾客便能带回家了。有些药店还设有坐堂医生,水平高,看病嘘寒问暖极为认真。名声外传,百里之外的人都会慕名赶来。
老街上的药店老板根据常年行医卖药的经验,会自行研发价格实惠疗效良好的成药。如老街的章氏骨伤科,手法复位的技术了得,更是独创了杉树皮夹板的固定方法,物美价廉又疗效显著,深得百姓信赖。
老街做过一次老字号的调查,不想一查就查出四五个曾经畅销一时的成药来。更有些药号,在疫病蔓延时,免费向附近百姓派发药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