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健康E时代
本报记者 肖国强
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云计算、物联网……当这样的词汇,出现在省卫生厅不久前公布的《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时,很多人的心中,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卫生信息化,它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它能让我们看病更加省钱省时省力吗?
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一个新的时代——健康E时代,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预约诊疗
要说看病难,首先就是挂号找专家难,这在夏天高温时更显明显。在省中医院,儿科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俞景茂是最紧俏的专家之一,一号难求。上午9时30分,当很多人还在排队时,嵊泗人王项君已经走出诊室,带着孩子取药去了。
每次看病前,王项君都会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预约,虽然要反复试验很多次才能“秒杀”到一张号子,但她知道,只要能预约成功,预约平台会在短信里提醒号子排在第几号,什么时候到医院,她只需要在规定时间之前赶到医院取号就行,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大早就从嵊泗坐船乘车赶到杭州来,排长队挂号就医,还常常要扑个空。
2010年9月27日,我国首个省级统一的、公益性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省中医院和省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7家医院率先运行。
有了这个巨大的网络平台,老百姓不用漏夜排队,不用舟车劳顿,只要在家点点鼠标、打打电话,就能预约挂到大医院的专家号。
省卫生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到5月底,全省已经有74家三级医院上线,有将近118万人次通过这个平台预约到了专家号。在这些大医院,大约有10%左右的专家号被预约,减少了病人的排队等候时间,也减轻了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预约挂号,正是我省迈向健康E时代的一景。未来,浙江的病人还将享受到更好的预约诊疗服务。据省卫生厅介绍,今年我省将新增100家二级以上医院加入这个平台,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都将推出预约挂号服务,方便病人。
不仅如此,接下来几年,我省还将对辅助检查、转院和住院诊疗等提供预约服务,让全省的门诊病人等在家里,让住院病人等在病床上,享受标准化的连续式的医疗服务。
数字医院
30多年前,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这部经典著作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在这股信息化浪潮中,中国医院也迎来了三次巨大的冲击和变化:第一次是围绕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第二次是扩展到医院的全面管理信息化;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目标转向临床,标志是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医院。
什么是数字化医院?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从古至今,医生的全部工作无不围绕着病人信息的记忆、采集、判断和运用展开,在信息化之前,这个信息处理过程全部依靠人脑和手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存储在了电脑里,帮助医生进行治疗。
对于省立同德医院骨科副主任章晓文来说,信息化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自己看片子更方便了。骨科医生经常会用到X光片,过去,这些要等放射科打印出来,再交给医生,再快也要几十分钟大半个小时才能看到片子。现在,那边机器刚拍好片,就能上传到电脑上,医生打开电脑就能随时看片作判断,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在10年前,省立同德医院只有10余台电脑,信息化,人人都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但现在,同德医院已经有1100多台电脑,几乎人手一台,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
在门诊大厅,有自助挂号机,一刷卡就能自动挂号;在诊室外,有电子叫号系统,病人候诊井然有序;就诊时,输入病人的病历号,过往病史、治疗情况一清二楚;还有开处方、开检查单、开住院单,也都离不开电脑确认;甚至,连住院病人手上的腕带,也贴有电子标签,护士只要用扫描器一扫,病人信息就会自动跳出……
这一切,同样也发生在省内其他大大小小的医院。现在,没有一个医院院长的工作离得开电脑。
城乡联网
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远程医疗还很遥远,甚至根本用不上,但对于那些偏远海岛、山区的乡村居民来说,远程医疗很有可能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仙居县安岭乡表门村46岁的村民尹小华,就是因为有了远程诊疗,才逃过了那场生死劫。去年8月10日下午2时30分,尹小华突然感到胸口一阵阵发痛,他赶紧走到离家半里路的安岭乡卫生院。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胡将军立即给他做了心电图检查,并当即将检查结果通过电脑传给了县心电诊断中心平台,县人民医院心电科医生冯琳华打开心电图一看,赶紧打电话通知胡将军:“心电图异常,肯定是突发心梗,马上转到县人民医院。”
之后,尹小华被迅速送到了县人民医院手术台,医生为他开通了冠状动脉血管,放进一个支架,尹小华终于化险为夷。
仙居县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来的县级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和心电诊断中心,挂靠在仙居县人民医院。有了它们,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虽然看不懂X光片或者心电图,只要将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上传到这两个中心,就能在10分钟左右得到中心医生的诊断结果,病人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要跑到县医院去排队拍片。
尹小华的家,距离县城有80多公里,中间还有很多山路、石子路,开车至少也要一个小时。医生说,如果没有这个网络诊断平台,病人自己赶到县医院检查拍片,肯定就要错过心梗抢救的黄金救援时间,就算侥幸不死也要瘫痪。
现在,在浙江,已经有10家省级医院、144家县级以上医院、500多家乡镇卫生院建起了远程诊疗平台。这些远程诊疗平台,打通了省、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通道,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了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许多基层病人不出社区,也能看上大医院医生。
“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城乡居民都能受益。”省卫生厅厅长杨敬说,“利用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加及时的、快捷的服务,同时把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普及到农村和一些边远的地方,将会让老百姓感受到医改的实惠,感受到信息化的好处。”
一卡通行
去医院看病,大包小包带着各种各样的病历本、化验单还有B超和CT等各种各样的检查胶片,看完病,还要睁大眼睛仔细研究那些难以看懂的“天书”病历……每个人,可能都曾经为这些烦恼过。不过今后,这些烦人的资料,我们都不再需要了,只要带上一张统一的电子病历卡,就能轻松看遍杭城各大医院。
杭州市三医院去年7月份在杭州市率先试点推行了标准化电子病历。因为肺癌手术后咳嗽气急到医院肿瘤科就诊的退休工人严松平,成了使用电子病历的第一人。“看病方便多了。”老人说,现在看病,再不用担心自己丢三落四忘掉什么东西了,用电子病历卡一刷就行。这份病历,还和老人家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相连,一出院,社区医生就掌握了他的最新健康状况,可以对他进行随访。
打开严松平的电子病历,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浓缩版的个人健康史:“年龄75岁,高血压6年,一直服用络活喜降压药;冠心病10年,控制不错没有发作;住院前在门诊做过B超、X光和生化以及血常规检查;没有家族肺癌史……”甚至,连老人每天大小便几次、什么颜色,都写得清清楚楚。
根据杭州市电子病历推广计划,到今年底,杭州所有医院的病人都能用上电子病历。各个医院的电子病历也将实现共享,同时与社区为每一位居民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连在一起。届时,医院和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之间,都能同享一份电子病历,方便各家医院互认检查结果,免去病人重复检查之苦。
而未来,根据我省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子病历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8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6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随着电子病历在省内各医院建成,病人只要带着电子病历就能在各医院之间轻松看病。
一卡在手,不但随时就诊,而且还能随时报销。现在,在全省农村,农民看病在县以内全部实现了即时报销,一半以上的地区实现了以地级市为范围内的即时报销。2010年底,我省全面推开了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市级一卡通甚至全省范围内的一卡通也是指日可待,到时候,医保病人,只要持本人社会保障卡就可以就医时即时报销,并只需支付个人应承担的医药费,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自己先垫付后再回居住地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