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宁波镇海港工人热议党代会

东方强港展新姿

  本报宁波6月10日电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张洁 金海峰

  在宁波港镇海港区新落成的码头上,万吨巨轮泊岸装卸,重型机械穿梭不息,操作工人紧张作业。而在码头引桥旁,一群码头工人热火朝天的聚会,在这隆隆机声中更引人注目。

  十几个码头工人围坐在挂着党旗的推耙机前,衣服上的汗渍还没干透,他们刚从生产线上下来,凑在一起看省党代会报道,一位工人高声朗读,不时有人低声议论……

  “别看我们在生产第一线,但我们也关心党代会,很想给港口发展出谋划策呢!”读报的工人胡耀华认真地说。今天,他们赶在下班后相聚码头,议议“心中的发展大计”。

  “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这一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当胡耀华读到这里时,这位全国劳模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47岁的胡耀华干了23年内燃机械维修工作。他刚来港区时,码头上只有二三十台机械设备,港区年吞吐量只有300多万吨,放眼望去一片滩涂。如今,各类大型机器已有近两百台,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现在,胡耀华忙于技术攻关、带徒授艺,前不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宁波市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新码头上议发展大事,特别有意义。”在胡耀华眼里,新码头是港区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从这里向东便是杭州湾,最大泊位已提升至5万吨,是以前的2.5倍。“镇海港区快速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海洋经济战略”。

  听胡耀华读报,码头煤炭队操作司机庄逸洲印象最深刻的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他忍不住提问:“我一个普通港口工人,能为这做些什么?”

  胡耀华笑着“解读”:“建设现代化浙江,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后发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码头工人都身负重任,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业创新。”

  4号煤炭专用泊位是庄逸洲的工作岗位。一直以来,这个泊位12小时内只能装卸1.5万吨左右,而镇海港区是潮汐港,船舶在一个潮水周期(12小时)内无法卸空,就必须多等一个潮水周期才能开航,这样,装卸稍大一点的船只就会浪费时间。

  为破解这一瓶颈,最近,庄逸洲和工友们潜心改进装卸机械操作法,装卸时抓取一次的时间由1分15秒降到55秒。“可别小看这几秒钟,一艘船的装卸时间可以节约2小时左右呢!”他自豪地说。

  在这群热情高涨的码头工人队伍里,几张年轻的脸孔特别显眼。他们还没来得及被海风吹黑皮肤,却已深深感受到“港口工人”4个字的份量。

  21岁的戴章路,去年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应聘成为镇海港区的一名维修工。在这里,他感受到老一辈码头工人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说到这儿,戴章路即兴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这更像是新一代码头工人的承诺:“向海而立,背负国家的责任重托。向海而兴,紧系浙江的光荣使命。为把我港建设为新气象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把我省建设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强省,爱岗敬业、努力奋斗、顽强拼搏、追求卓越……”


浙江日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00007 东方强港展新姿 2012-06-11 2590523 2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