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产业集群

散是满天星 聚成一团火

浙江块状经济两年谋变

  由小到大、由弱而强,从“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传统特色产业起步,经过多年发展,特点明显、模式各异的“块状经济马赛克”,已遍布我省各地。块状经济,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据统计,我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共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我省的块状经济曾诞生一连串让人难忘的数字:嵊州年产领带3亿多条,领带连起来可以绕地球11圈;诸暨大唐镇年产袜子75亿双,袜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56圈……同样让人难忘的是,关于块状经济的传奇般的发展经历,从拨浪鼓摇出了“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小家电生产王国”慈溪,以及“没有森林的地方,崛起一个木业大县”嘉善、“‘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

  可以佐证这些传奇的是,浙江这个资源小省,人口小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然而,与这些传奇故事相伴相生的,还有“一卡车的泡沫塑料不如一粒施华洛世奇水晶”,“三千双袜子不如一个iPhone”,“卖出8亿件衬衫,换回1架空客A380”,“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可利润却还在地板上”的尴尬现实。

  事实上,块状经济为浙江富民强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近年来的事实是,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成倍放大。

  应该说,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是较早意识到浙江经济软肋所在的:浙江经济要提升,浙江经济发动机——块状经济,必须改变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而实施这一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两年前的夏天,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了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以下简称产业集群示范区)。

  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随之成立,全面统筹推进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都建立了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协调机制。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块状经济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开就散掉了;集群经济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来。集群经济是有生命的组合:产业集群中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思路决定行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在全省得以迅速贯彻落实,上上下下都将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作为形成我省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来加以谋划,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推动、氛围营造、智力支撑、合力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有这样几方面:

  编制实施方案,明确转型任务。有关部门将实施方案编制作为推进示范区试点建设的重要抓手来谋划,下发编制工作指南、明确编制工作要点、规范论证和批复程序,力求实施方案更具战略性、宏观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全省第一批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除极个别示范区外,第二批示范区实施方案也已基本编制完成。

  为了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全省各地举办的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等9场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邀请了19名“两院”院士、一批国家级知名专家及行业领军人物,对浙江主要产业的现状、背景、趋势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的精辟见解,给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路。

  在制造业现代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是附加值最高的两端,而生产制造则位于附加值最低的底部,其物理形态被通俗地称为“微笑曲线”。谁能把握住“微笑曲线”的两端,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掌握先机。为此,42个示范区建立了首席专家制度,共派驻303位院士、教授和专家,围绕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端咨询、技术攻关、科技服务、政策宣传等服务。

  边实践边探索产业集群示范区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自启动开展全省产业集群示范区试点工作以来,全省上下不断探索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转型升级的不同路径,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目前,产业集群示范区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价值链整合提升型等4种类型。

  两年多的试点推进,我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已让人看到了收获。最明显的变化是,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年销售收入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示范区数量,从2008年的3个增至2010年的5个,分别为杭州装备制造、绍兴县纺织、萧山化纤纺织、永康(含武义、缙云)五金及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另有4个示范区介于500亿元- 1000亿元之间。2010年42 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共实现利润1045.4亿元,比2008年增长30.6%。

  此外,42 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显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指导意见》,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元至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元至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散是满天星,聚成一团火。”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将促使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而且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为“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探索路径、提供样本,进而为我省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推动科学发展再创新业绩、再续新辉煌。


浙江日报 产业集群 00024 浙江块状经济两年谋变 2011-11-28 2237710 2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