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 融进去 写出来
——我省文艺工作者根植基层频出新品
“电缆怎么画?”油画家杨参军一直很纠结,但当他与工人一起登上375米高的电缆塔时,心里有谱了。
杨参军说:“从高处一眼望去,那种恢宏的感觉在画室里体会不到的,不在现场就出不了真情实感的佳作。”
有汗水、有感慨、有沧桑,来自最前线的作品带来最前线饱满的激情,深深打动人。现在,500多幅来自“最前线”的艺术创作在浙江美术馆的收藏库里珍藏,“这是一笔财富。”浙江省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这样认为。
到乡村去,到工地去,到海岛去,沉下去,融进去,写出来……浙江的艺术家们,聆听着大地的声音,灵感接踵而至,手中的笔变幻出千姿百态的文艺样式,反哺大众。
不仅是美术作品,浙江的影视、文学、动漫、美术……不经意间,就像山崖上那朵朵耀眼的映山红,开得如此别致。
这几天,长城影视董事长赵锐勇正和五六个作家一起构思创作35集电视剧《隋唐英雄》的剧本,“观众喜欢什么?一定要到他们中间去了解。”
长城影视前不久推出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为创作的突破和艺术性的提升作出成功的探索。而家庭情感大戏切入点是一群小人物平淡的日子,“反映中国20世纪90年代普通百姓生活,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真实的生活质感,背后却是爱国情怀和宏大精神。
真情实感,再加上鲜明的特色、绝妙的创新,是艺术精品的生命力之所在。魔术《牌影》、杂技《墨荷—蹬伞》、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等一批浙产文艺作品的成功都印证了这一点。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艺术创作,积少成多,构成了浙江的精神植被。在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浙江有9部作品获奖,创造了历届全国“五个一工程”的最好成绩。另外,2010年浙江有7部动漫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当年度优秀动画片系列,位居全国前列。
文艺创作融入了大地,接上了地气,诠释着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在杭州钱江新城青少年发展中心东北角的休憩广场上,树立着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设计的雕塑《最美妈妈》,凝视着这一双接住了从10楼坠落的女孩的手,常在广场上散步的杭州市民俞大峰感慨:“这样的艺术有张力,震撼人!”
背着妈妈上学的孝子刘霆,为贵州农妇千里献血的毛陈冰,背着孩子冲出火海的消防战士左秀俊……这些浙江的骄傲,都在浙江的艺术家手中“变”成了恒久的艺术品。
精品就是在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在浙江,文艺就这样握手大众,而大众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参与文艺创造。
在杭州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整理着服装辅料的陈永安,一边忙着手边的活计一边看着照进房间的阳光,忽然想到了什么,从一旁的桌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一行字,没过多久,他最新创作的新诗《阳光下的尘埃》诞生了,署名“西芒”。
“西芒”1954年出生在诸暨同山镇吉水坑村,从小随乡亲在田间耕作,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的他还是一个客居他乡的民工。然而,他却写作出版了《西芒诗选》。
“那些都是我的生活感悟,即兴所写。”民工诗人西芒坦言,文学是他的精神寄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种自觉意识,正萌生、升腾于浙江大地上。在我省的民间土壤里,有一群像西芒这样纯朴而怀着梦想的草根创作者。
家住绍兴市区润和天地小区的居民进出小区时,总忍不住要往岗亭里多看两眼,因为保安班长陈向炜就是写得一手好诗的网络诗人“浮萍的麦秸”,在13年的打工生涯中,陈向炜共写了200多首诗,公开发表的就有70余首。
来自贵州凯里的农民工杨应竹刚刚完成了一幅长6米的诗画长卷,在衢州打工期间,他也创作了200多首诗歌,一首首语言质朴的诗歌里,饱含着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义乌网友“夏冰南子”自创了小诗《义乌欢迎你》、景宁的雷森根编排起了畲族歌舞……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名字组成了浙江文艺创作中一支独特的力量——民间的力量。文艺就这样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大众文化自觉下的文艺创造,正在赋予文化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