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版昨刊发报道——
浙江 给中小企业坚实的依靠
10月14日,位于温州市瓯海区的信泰集团重又热闹起来:员工纷纷返厂登记准备复工!
自从9月21日网上出现“信泰老板出逃”的消息后,人人都为温州这家最大的眼镜企业捏了一把汗。10月10日,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从美国回到温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浙江各界都在全力支持我们,心里踏实了。有信心,就不再恐慌了。”
随着浙江出台促进民间融资的“阳光化”新规,随着省财政拿出1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浙江中小企业正在重拾信心,经济重新走向平稳。
坚定信心解难题
浙江经济结构中“唱主角”的,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每天约有200家民营企业产生,平均4户家庭中就有1户在经商。截至去年底,浙江个体工商户达212万家,民营企业超过63万户。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动荡不定的多重压力,使浙江中小企业步履维艰。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绷,企业主出走的情况。
浙江省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能否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关系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民营经济是浙江的立业之基和优势所在,也是面向未来浙江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不仅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省委书记赵洪祝这样认为。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浙江提出,在中小企业压力巨大之时,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社会各界更要倍加关心中小企业、广大员工,给他们一个温暖而坚实的“肩膀”依靠,让他们拥有“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
“十一”假期还没有结束,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便主持召开了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的全省“四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夏宝龙动情地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中小企业。各级政府要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特别是融资难等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各市拿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揽子应对措施:
——破解融资难。在争取更大贷款规模的同时,切实落实支持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对出现暂时困难的可转型企业,做好融资帮扶,决不简单抽资或压贷。浙江银监局也向辖内各商业银行提出“三严五禁”的监管要求,禁止存贷挂钩、禁止一切不合理收费、禁止搭售金融产品、禁止向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融资、禁止将银行自身考核指标压力转嫁给企业,以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拓展多元化企业融资渠道。
——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浙江提出,打造“中小企业投融资先行区”和“民间资本投资高地”。有效搭建民营企业与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平台,创新推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行动计划,全省范围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也逐步铺开。
——加大帮扶企业力度。经营困难、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小微企业,可按规定获得税费减免,并实行社会保险缓缴、减免、补贴等扶持政策。
团结互助渡难关
在温州,政府主导、规模为5亿元的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迅速设立,先期拨付到位2亿元,大力帮助当地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温州市政府还派出25个联络组深入银行、企业,“一对一”服务遇到发展困境和风险的企业。在联络组协助支持下,已成功盘活4家企业。
作为企业“娘舅”的浙江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企业面临资金紧缺这一状况,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落实政府应急周转金,确保职工工资不拖欠。仅宁波市就拿出帮扶资金32亿元。
除了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不少中小企业“抱团”互助、生产自救的举动也格外引人关注:
——来自温州的5家企业,光上控股有限公司、五洲钢业有限公司、双力集团有限公司、南华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和艳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最近共同出资成立财务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对接资金落实,协调各银行的融资方案,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率。
——温州龙湾区至少已经有30家企业携手,形成多个互保联盟、互保基金,通过企企合作、互相担保等方式,保障融资渠道畅通。
——宁海5个乡镇建立起“企业发展互助资金会”,发放救急资金的规模达10亿多元。宁海县跃龙街道商会也成立类似组织,发放近300笔互助贷款,为会员企业输送4.3亿元应急保障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行。
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几位曾因经营陷入困境、资金链紧绷而“跑路”的温州中小企业主,在政府部门多方争取下陆续“回归”,表示将尽快处置解决企业问题。这一现象印证了广大中小企业的“信心指数”正逐步回升。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公司没有丢失财物,管理层依然留守,几百名员工也表态随时准备回厂上班,真的让我很感激。我决心重整旗鼓,订单已经接到明年了。”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表示。
转型升级是根本
浙江各界不仅积极应对困难,还展开了深层次的反思。
“企业现在确实遇到了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种种困难,但说到底,还是发展层次低造成的。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浙江中小企业、浙江经济‘脱胎换骨’必然要经历的磨难。”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思考,也是浙江许多企业经营者都面对的命题。
在专家学者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订单,而现在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于,中小企业不能总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应通过持续转型升级,逐步在产业链高端占有一席之地。
咬定转型升级不放松,“早转早主动”,成为浙江上下的共识。
浙江的决策者也在思考谋划,如何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中,更好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同时,辩证处理好“大”与“小”、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等关系,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10月12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专题调研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倾听企业家发展思路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席间,几位企业家谈得最多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希望政府部门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方面给予支持。
赵洪祝对企业家的建议频频点头:“浙江遍地都是小企业,关键是如何形成现代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有了这条链串联,加上龙头企业带动,浙江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就‘活’起来了。”
“立足创新,立足主业。”“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浙江人正通过“跑路”冲击,把坏事转化成好事。
(原载201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