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杭州北区 创业新城

十年携手 “融杭”腾飞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来说,十年可以成就太多辉煌。

  十年来,德清以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魄力,以其前所未有的豪情与锐气,在融杭道路上一路前行。

  这十年,是德清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十年融杭,十年辉煌。

  

  前言

  德清,杭州以北29公里的一个优雅县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经济发达。连续11年进入全国百强县阵容,先后被冠以“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等近十个花环。

  德清的辉煌,离不开十年的“融杭”之举。“融入杭州”可谓对德清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1年,德清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杭州市实施“退二进三”的契机,做好承接杭资企业梯度转移的文章;抓住打造杭州品质之城的战略机遇,发挥德清名山湿地和生态资源优势,为杭州国际休闲之都提供配套服务;确立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战略,迈开了全面融入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征程。

  十年来,43万德清人锲而不舍,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借助杭州、服务杭州,将德清打造成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和实验区。

  十年来,杭资企业对德清经济的贡献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国内首条跨城市区域公交在德清与杭州之间开通;杭州市民卡可以在德清刷医保;银行票据实现同城结算;“杭州后街”在德清开业繁荣等,一一创造了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德清模式。

  如今,德清更是加快了与杭州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牌共推、市场共构、社会共享的步伐,正将一幅“杭州北区,创业新城”的宏图描绘得愈发壮丽可期。

承接杭资企业 实现产业共兴

  今年4月,杭州诺贝尔集团砸下20亿元,在德清乾元镇打桩落户。

  6月,中天钢铁集团、杭州东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成钢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国内知名的金属材料流通企业在德清雷甸镇签订协议,不久将在这里正式安家落户。

  8月,总投资4.8亿元的杭企——德润重工,在德清新安镇安装浙江省内最大的水压机。

  德清与杭州在产业共兴的道路上,喜事连连。

  “我们一直以来都紧紧抓住杭州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有利时机,以‘杭州北区、创业新城’的新思路,坚持不懈推动‘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努力做好承接杭资企业梯度转移的文章”,中共德清县委书记王勤说。

  的确,“杭资企业梯度转移”如今已是德清人耳熟能详的关键词。

  承接杭企,从观念开始。早在十年前,德清县就全面实施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战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与杭州开展新的沟通与拓展。

  10年前,仅有十几家杭资“越境”落户德清,最大的一家固定资产不到500万元。

  之后,为承接杭州“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德清县以经济开发区及乾元、雷甸、禹越、新安、新市等临杭乡镇的工业园区为主,以钟管、洛舍的工业园区为辅,整合形成临杭工业带。

  随后,德清迈大了承接杭资企业的步伐。2005年9月,与杭州市签订意在推动“德清和杭州零距离接壤,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大大推动了德清融杭的速度,也使德清以杭州为中心的产业调整有了依据。

  从10年前第一家杭资企业入驻德清,至今在德清的杭资企业队伍已壮大到500多家,实际完成投资150多亿元,杭资企业对德清经济的贡献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已成为德清县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除了直观而庞大的投资数字,杭资企业还带动了德清工业的转型升级。

  与杭州仅仅隔着一条京杭大运河的雷甸镇,是德清融入杭州的“桥头堡”。从2001年第一家杭资企业落户雷甸,10年间已有110多家杭资企业扎根雷甸。鼎力机械、远方钢构、华美冷柜、博雷机床、开元建材、音王电子、天和建设等一大批以轻工机械、新型建材等机械电子产业为主的杭资企业,已成为雷甸经济的一道靓丽风景。

  像雷甸一样,整个德清的工业在杭资的推动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并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

  杭资企业“栖身”德清,在推动德清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如鱼得水,不断壮大。

  总部设在杭州的浙江泰普森集团,在9年前将旗下的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安在德清。“当时企业发展太快,在杭州的生产空间受到抑制,是德清在政策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泰普森集团老总回忆说,“我们不但要继续在德清发展,而且马上筹划上市,在德清发展的甜头,我们是真正尝到了!”

  同样是总部设在杭州的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在德清投资建立了浙江德清华丝纺织有限公司。2002年,华丝年产值仅仅只有5000万元,去年华丝产值已突破3亿元,成为德清名副其实的重点骨干企业。

  “除了华丝,‘凯喜雅’集团如今已在德清创办了7家企业,形成了凯喜雅工业园区,员工超过了6000人。”公司总经理助理沈维龙告诉笔者。

  德清,已然成为杭资企业的“磁场”。德清与杭州,在产业共兴的道路上愈行愈宽。

品牌共塑 市场共构 实现双赢发展

  林涛竹海、绿波接天的莫干山;野趣盎然的下渚湖;石桥画榭、粉墙黛瓦的新市古镇……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德清这座杭州的“后花园”,像磁场一般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杭州人前来旅游。

  作为2011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分会场,德清县秀美的风光在休博会的大舞台上闪亮登场,于9月开始推出的“德清休闲体验之旅”,更是让游客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据统计,平均每8个杭州人就有1个来过德清,杭州市民的背后是一个广阔的旅游市场,”德清县旅游局局长姚海根说。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在杭州积极推出各项旅游举措,打造休闲之都、旅游之都的同时,德清已在思考如何吸引庞大的杭州市场,与杭州打包吆喝旅游产业。

  2008年3月,德清的旅游产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良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与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旅游部门组建了杭州都市经济圈旅游专业委员会。此举意味着,德清真正意义上融入了杭州都市经济圈旅游合作平台,可以完全放开手脚来描绘自己的旅游蓝图。

  在德清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如今的德清已经拥有一个国家级休闲观光农庄、86家农家乐、6个旅游特色乡镇与特色村,下渚湖环湖1200亩的15个景点也已陆续推出。以下渚湖为核心、西部莫干山生态旅游带和东部新市古镇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旅游集聚区也散发着魅力,强烈吸引着大量杭州人前来旅游。

  以产业对接、旅游业合作为龙头,德清迅速融入杭州,从而使得两地的多个三产服务业品牌得以共塑、市场得以共构。

  在德清,有一条以“杭州”命名、当地无人不知的商业街——“杭州后街”,国庆期间,沿河悬挂的精致灯彩使这条街更显得无比喜庆。来自杭州的迪欧咖啡、佳优子足浴、外婆家餐饮店等50多家知名品牌店的入驻,让这条人流熙攘的商业街增添了浓厚的“小资”气息。

  富阳人赵剑杰在“杭州后街”投资了一家“豪尚豪”牛排西餐厅分店。现在,他每天都忙着招呼进进出出的客人。

  杭州“豪尚豪”,缘何“出走”德清?赵剑杰有他的“生意经”:“德清是杭州的‘后花园’,现在两地交织非常紧密,越来越多的杭州人在德清投资、休闲和居住,这让杭州的三产服务业品牌有了一个投资方向,我对将来的前景很有信心。”

  除了餐饮店、咖啡店、服装店、休闲旅游企业在德清遍地开花,德清还积极为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配套,主动承接外迁物流企业,因此,物流业正成为德清新的经济引擎,也成为德清发展三产服务业的重中之重。

  从“杭州后街”,到杭嘉湖家居大市场、GMS购物广场、杭州都市经济圈德清物流基地,德清抓住杭州品牌向外扩张的机遇,三产服务业展翅高飞。

  除了三产服务业得以共赢,德清的“无缝融杭”更是让其成为杭州名副其实的“后果园”和“后菜园”。

  凌晨时分,德清三合乡青虾交易市场,浙A、浙E打头的小货车将这片并不宽敞的半露天交易市场围得水泄不通。养殖户和商贩各司其职,一批批水渍未干的青虾,从这里“悄悄”蹦上车,爬上杭州市民的餐桌。

  据了解,三合乡的青虾养殖户超过400家,总养殖面积逾12000亩,销量占据杭州青虾市场逾70%的份额。

  除了青虾,雷甸杨墩等地的枇杷、江南最大冬枣基地的新安冬枣、武康十万亩早园笋等,一起汇成一股洪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涌入杭城,满足了杭州百姓,也为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初步统计,目前德清70%以上的生猪等规模畜禽与40%的蔬菜销往杭州;每年80%的青虾、黑鱼、龟鳖、白鱼特种水产被杭州市场消化。融入杭州,使德清的农产品品牌越打越响,市场越做越大。

杭州和德清 融为“同一座城”

  走在德清的大街上,会发现商铺的名字,很多与杭州类似;听德清方言,与杭州话很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一如杭州人的闲适;更不可思议的是,德清人的口头禅是“我们很杭州”、“到杭州,无非就是喝一杯茶、踩一脚油门的工夫。”

  “杭州北区、创业新城”口号的喊出,不仅让德清人更亲近杭州,也让更多的杭州人把德清作为“第二故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游走于杭州、德清,上演着日益频繁的“双城记”。德清则开始在交通、医疗、通讯、教育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突破性先例。

  坐过德清到杭州的城际公交线路K588路的乘客,都会留下良好的印象,软席座椅,看上去要比普通公交车高级很多。K588的诞生,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它跨越了湖州和杭州的行政区划边界,是长三角地区首条真正意义上的跨行政区公交线。

  如今,许多杭资企业的员工白天在德清上班,晚上回杭州,对于他们,杭宁高速是每天必走的道路。半个小时的通行时间,让他们感觉,德清完全是杭州的一个“郊区”。

  杭宁高速、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即将建成的杭宁城际轨道,把德清和杭州紧紧地串联在了一起。

  两地交通上的无缝对接,使其他领域的融合变得更为迅速、密切,影响最直接的当属人居产业。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杭州人成为了“新德清人”。

  绿城房产在德清楼盘的买家20%来自杭州,而德清本地房产企业升华房产旗下的隐龙山庄、玉墅林枫等楼盘,差不多有30%的买家是杭州人。

  除了买房住的杭州人,甚至还有一群杭州人,家还没住到德清,就已经把孩子送到德清来求学了。

  在德清和莫干山外国语创办了分校的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俞校长认为,“杭州”和“德清”学校的强强联合,一方面得益近年来德清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各种举措,另一方面杭州也看到周边教育市场的无限广阔。“崇文”和“莫外”的合作,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德清和杭州教育的真正联合。

  除了居住、求学,德清还突破区域瓶颈,推倒了一堵医保的厚“墙”。从2007年7月开始,杭州在德清投资和居住人士凭杭州市民卡就可以在德清人民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刷卡看病。而德清居民到杭州看病,也可以直接刷卡。不同地市行政区域间医保卡能直接通用,在国内也尚属首例。

  此外,德清还解决了杭州小灵通在县里全境漫游的问题,部分乡村的固定电话已经享受与杭州同城拨打的待遇;德清县农信联社作为湖州市首家金融机构,参加了杭州地区银行同城票据交换,使许多杭资企业解决了“公司在德清,财务在杭州”的尴尬,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资金结算效率。

  如今,德清融入杭州,已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随处可见的“杭派”作风使德清无限接近杭州。“杭州北区、创业新城”定位,让德清吸引了沃尔玛这样的跨国500强企业入驻;第六空间、百安居杭州店,也已计划在德清开设门店。

  据预测,到2020年,估计会有10万杭州人生活在德清、创业在德清。

  杭州、德清,方方面面的无限交融,让行政区域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似乎转眼间,两者融为了“同一座城”,德清已然成了杭州的城郊。

携手打造地理信息产业

杭州德清共创辉煌未来

  2011年10月,杭州、德清再次迎来一个令人嘱目的合作。

  10月17日,中国·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推介会在杭州隆重开幕。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德清县“牵手”,打造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这为德清与杭州联手打造全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0月初以来,短短半个月,就有网新超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与德清达成了落户产业园的合作意向,投资总金额超过50亿元。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鲍伟民介绍,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10年底产值达到1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产业增速为25%,到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以上,从芯片、导航系统、遥感应用、GIS、电子地图以及地理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将充满投资机遇。这些都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冉冉升起。从发展角度看,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先发制人的细分领域龙头,将充分享受这黄金10年。

  正是看到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大好前景,德清县的主要领导就多次带队与省有关部门对接,积极引进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据了解,该产业园将按照1年起步、3年初具规模、5年全面建成的发展目标,建立结构完整、互相依存的地理信息产业架构和产业链,充分发挥集聚带动效应。5年内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引进各类地理信息企业10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年利税30亿元,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努力将产业园建设成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基地。

  “地理信息产业园已被列为德清县‘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德清县委书记王勤说,争取通过3~5年的精心运作,加快集聚一大批包括杭州和全国的知识密集型地理信息高科技企业,使国内各地的地理信息技术力量源源不断地汇聚,努力将产业园建设成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成为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地理信息产业基地。

  从2001年到2011年,德清融入杭州整整十年。

  这十年,有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德清将围绕全面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开放战略,努力建立杭德两地经常化、制度化的合作交流机制,以产业、交通、要素为重点,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并积极打造杭州北部休闲旅游合作区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区。

  相信,43万德清人将用他们无比的激情和力量,在“融入杭州”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德清十年融杭“十件大事”

  1.德清首提融杭概念(2001年)

  2.杭宁高速浙江段全线通车(2002年)

  3.德清确定“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发展战略(2003年)

  4.德清县政府和杭州国内经合办签署经济社会全面合作协议(2005年)

  5.德清县人民医院成为杭州市医保中心第一家跨地区的定点医院(2007年)

  6.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德清县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节点县(2007年)

  7.国内首条跨城市公交线——德清至杭州K588路公交线开通(2008年)

  8.德清在杭州都市经济圈首届县市长论坛上发表《德清宣言》(2008年)

  9.德清出台《关于加快融入杭州、共建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提出“杭州北区、创业新城”的融杭总目标(2009年)

  10.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2009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十年携手 “融杭”腾飞 2011-10-17 浙江日报2011-10-1700012;浙江日报2011-10-1700008;浙江日报2011-10-1700007;浙江日报2011-10-1700011;浙江日报2011-10-1700015;浙江日报2011-10-1700017;浙江日报2011-10-1700019;浙江日报2011-10-1700027;浙江日报2011-10-1700037;浙江日报2011-10-1700009;浙江日报2011-10-1700024 2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