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潜规则
徐园
一字排开,台上坐着几个肤色黝黑的马来西亚人,声称血燕并没有造假,99%是真的,还出示了一份煞有介事的报告。
这就是之前某公司在杭州操办的燕窝新闻发布会。这,当然不能打消疑虑,反而让我想起了“达芬奇”:这一幕,何曾相似!
“达芬奇”曾将实木家具造假的做法,归于“行业潜规则”。这话有一定道理。浙江省消保委也曾经做过红木家具的消费调查,但是结果令人绝望:100%抽检产品都是假的。
现在,我们听到了类似的说辞。 “这个是行业潜规则,业内人早就知道血燕没有真的。”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业潜规则”能横行几十年?也许有人说,市场上是“劣币排斥良币”,不这样做就赚不到钱,就要被淘汰出局。但是,被蒙骗的消费者又被置于何地?最近从陈醋、酱油、到豆浆,这“门”那“门”层出不穷。为什么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总是习惯性地被忽视?
金丝燕吐血造窝,这是多么凄美的童话。我相信,创造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懂品牌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但是,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再好的品牌包装,也是以产品质量为底线的,脱离了诚信,就谈不上品牌。
“达芬奇”是企业界急功近利的折射。如果再不改变这一状态,这次是血燕,下一次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