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调查

文章导航

安吉农民求医现状实录

  记者 于洪海

  一面是乡村医生的老去,一面是大学生村医的陆续入职,浙江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才面临新老接续。在新医改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普遍实施的浙江农村,如今群众看病的真实境况如何?是否比以前方便、便宜?还有哪些需求?

  记者日前蹲守在安吉县南北庄卫生院、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跟随乡村医生逐户访视调查。

  调查样本:安吉县南北庄乡

  总人口:7040人

  亚健康人数:1552人

乡村医生最小58岁

  8月4日早上8时,记者来到安吉县南北庄卫生院,院长荆有林一听记者要采访乡村就医的话题就说:“我是从乡村医生的岗位上来的,这可是个大话题。”

  据他介绍,原来的南北庄卫生院已经改成了南北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也“摇身”变成了主任。目前有12名医护人员在上班,其中包括4名临时工。“医院已经被核准了18个编制,但目前只有8个在编人员,人员的缺口还是很大的。”不过更令荆有林担忧的是,目前还有4位医护人员属于临时工的性质,每年的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这几个岗位人员流动性太大,给医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服务中心下面共有5个公共卫生服务站,8名乡村医生中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已经58岁了。

  记者跟随荆有林在医院转了一圈,陆陆续续有人来看病。“目前来这里看病的以感冒、发烧、高血压等常见病为主,稍微重一点的病我们都会往县医院送。即使这样,我们现在每天的门诊量还有80人左右。”

  副主任王林月向记者介绍,2005年前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原来所谓的“赤脚医生”开始纳入乡镇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最基层的卫生服务站硬件、软件都得到了加强,分流了乡镇医院很大一部分门诊量,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正在从传统的看病拿药向公共卫生服务转变。

  “你看,这份《农村居民上门访视健康指导情况表》,我们一年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王林月说,由于农民作息时间都是早出晚归,他们只能在下班以后才能找到人做访视,一年每户居民至少四次访视再加上每年的体检,感觉压力最大的就是人手不够用。“由于医院人手紧张,每年农民的集中体检,只能让临近的乡村医生赶过来帮忙。”谈起人手紧张,王月林深有感触。

  在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室,有20多位农民正在进行健康教育,为他们讲座的是大学毕业的全科医生崔雪琴。“这里每周都组织健康讲座,今天讲课的内容是糖尿病的防与治,病友们可以交流经验,还可以现场咨询医生。”已经患糖尿病三年的农妇崔月说,医生对他们的病情很了解,讲座比电视上的好懂多了。听完半个小时的讲座,她还可以赶回家干农活,很是方便。

药费下降近半,门诊量翻番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颠簸,上午9时5分,我们赶到了赤芝村卫生服务站。“这座卫生服务站是2006年建的,当时由财政补贴13万元。”荆有林说。所去的赤芝村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孙根花年龄61岁,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已经整整42年了。

  进入赤芝卫生服务站,孙根花正在忙着给四位病人打盐水,由于太忙,他67岁的丈夫陈幼良也赶过来帮忙收拾一下卫生。

  在输液室里,记者看到有六位病人正在挂盐水。病房里开着空调,病人们正在看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现在服务站条件比以前村卫生室好多了,你看空调整天都开着。还有就是药费便宜了。我今天感冒,以前挂一次盐水要70多元,现在挂一次只要30多元就可以了。”53岁的王雨林说。

  “现在许多药都比以前便宜,我们农民还可以报销。”刚因为感冒挂盐水的52岁村民俞荣福告诉记者。记者打开他手里的一张《浙江省医疗收费项目明细单》:头孢呋辛脂片两盒共计43元、双氛酸钠缓释胶囊1盒9.20元。藿香正气水6支共计4元、挂号费、诊疗费各1元,费用总计58.20元,其中“新农合”报销14.05元,个人支付44.15元。“这些药品都已经实现了零差价,以前同样的药品要100多元。”孙根花告诉记者。

  “现在就诊量越来越多,由于‘新农合’,再加上基本药物零差价的实施,现在的门诊量几乎是去年的一倍。”孙根花告诉记者,赤芝村总人数3420人,其中亚健康人数543人,门诊量不小。

  记者从村服务站电脑上的数据库中看到,去年7月份的门诊量是214人次,医药费共计16006.12元。今年7月份的门诊量是465人次,医药费却下降到9135.69元。

村民希望就医更方便

  “现在看病比以前便宜了,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刚刚挂上盐水的王忠和患有多年的胃炎,需要经常挂盐水。不过这天早上七点就到服务站的王忠和,一直到九点钟才挂上盐水,而原本这天他要去打工的。

  “农村人和城里人的作息时间不一样,一天的主要门诊量都集中在早上,农民早上看完病以后还要从事劳作。”孙根花说,早上过来要打盐水的人有十几个,还有将近20个看病拿药的,她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去年下到服务站的大学生又回县城进修去了,今年分配来的还要到2013年才能正式上班。只好请丈夫过来帮忙,但他只能打下手。没办法,病人只能排队了。”

  “我的嗓子有点不舒服,本来想过来买盒几块钱的草珊瑚含片,但是已经没有了,只能买这盒20多块钱的黄氏响声丸,有些药经常买不到。”这两天嗓子正在忍受煎熬的王银华无奈地说。

  “这种情况确实有,像草珊瑚含片、藿香正气水这样的家常药,我们去乡镇医院批发药的时候经常会断货,我们也没办法。”在旁边的荆有林解释说,基本药物都是上级部门组织招投标以后统一配送,没有货他们也没有办法。

  上午10时15分,最后一位病人王忠和离开了卫生站。孙根花拿出村里的健康档案本,抽出了几张《健康访视表》,匆匆忙忙离开。

  几分钟过后,孙根花出现在84岁的村民陈阿早家里。见到孙根花,84岁的陈阿早很是激动。“我父亲多年患有高血压,腿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还有白内障,多亏了孙医生,经常来家里给父亲量血压。”儿子陈光荣介绍,今年因为一次重感冒,父亲去过一次递铺镇中心医院,平时父亲都在孙根花那看病、拿药,在村里行医多年,对陈阿早的病史、家庭情况都很熟悉。

  “他的家庭条件不太宽裕,我就尽量推荐他用一些经济实惠而副作用又相对较少的药物,毕竟高血压这样的病是需要常年服药的。”孙根花说着,又拿出了血压计。“还是有点偏高。最近要注意清淡饮食,菜里尽量少放盐,多给老人泡点菊花茶喝。”孙根花一边叮嘱家人,一边在访视记录表上认真地填写着血压数。

  “现在看病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交通很发达,每天都有直通县城和递铺镇卫生院的公交车,遇到急症可以拨打‘120’,二十分钟就能赶到这里。但是还是乡村医生方便,平常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村民王照进告诉记者。

  说话间,孙根花的手机铃声响起,接完电话,孙根花匆忙赶回卫生站,一位腿上流淌着鲜血的村民正在焦急地等待:“我刚才骑电动车不小心摔倒了,血流不止,马上拨通了孙医生的电话来包扎一下。”清洗、消毒、包扎,两分钟不到伤口已经包扎完毕。

  孙根花67岁的丈夫陈幼良半开玩笑地说,老婆的电话就是小山村里的“120”,只要家里没有特别急的事,即使每天下午5点下班以后,也几乎是随叫随到。

  上午11时,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服务站的时候,孙根花又开始收拾好药品准备上门服务。“村里有几位患者有精神问题,要经常上门给他们打针。”孙根花说,每次去,她都要换上轻便的布鞋,还要有丈夫陈幼良的陪同。“有一次,一位病人间歇发作,我去打针的时候还挨了一棍子。”孙根花说,最令她担心的是有一天她不能再做这份工作的时候,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老乡亲,由谁来打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调查 00018 安吉农民求医现状实录 2011-08-16 浙江日报2011-08-1600006;浙江日报2011-08-1600007;浙江日报2011-08-1600009;浙江日报2011-08-1600010;浙江日报2011-08-1600011;浙江日报2011-08-1600017;2098388 2 2011年08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