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人物

文章导航

乡村医生的心愿

  记者 韩晓军 于洪海 实习生 唐邢

“让农民看病更安心”

  讲述人:黄水根

  (安吉天荒坪镇横路服务站站长)

  我从1968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至今已有43年了,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现在纳入新农合的统一管理,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谈起现在的新农合,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减轻了不少。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2005年前后,横路村一直有两家卫生室,当时都属于半承包的性质,互相之间竞争很厉害。当时,不少乡村医生为了利润,想法设法去进便宜药,许多药的药效得不到保证。因为挂盐水的利润比较高,可挂可不挂的都挂盐水,已经成为当时公开的秘密。

  现在好多了,2005年新农合开展以来,我们都加入了横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在农村已经很不错了,两人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由于基本药物实现了零差价,动不动挂盐水的现象也不见了。

  作为这个村里长大的孩子,我知道农民看病难。小时候,我还见过邻居请不起医生,就自己用香灰治病,结果耽误了病情。

  当了40多年的医生,我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每一个村民的病史,2000多个村民的健康档案都在我的脑子里。哪家的老人在冬天经常犯气管炎,走起来一步三喘;哪家有病人瘫痪在床,需要定期上门送药等等,我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时叫顺路的村民去问问。有时候空一点,我就亲自上门看望,一年里,解放鞋、布鞋要被山路磨破好几双。我很希望农村的服务站后继有人,让农民看病更方便、更安心。

“担子该交给年轻人了”

  讲述人:程礼佳

  (安吉天荒坪镇银坑村村医,现并入横路服务站)

  1969年,我进银坑村医务室工作,那年,我19岁。从那时起,我就干上了乡村医生这一行,接生、拔牙、头疼脑热……什么样的状况都遇到过,都干过。

  现在回想起来,真觉着我们这批人走过的路不容易。可以说是什么苦都吃过,不管什么时间有村民来叫,我一个女同志都会背起药箱就上路。这些年,银坑村方圆几里,至少有100多位村民是由我接生来到人世,现在,我走到村里,很多人看见我都像看到了亲人一样。不瞒你说,当了一辈子的医生,这种感觉真不错,至少说明这些年,大家都记得我的好,我也欣慰帮大家做了点事。

  我是从心里真喜欢干这一行,所以我把一儿一女都送到嘉兴卫校去学医、学护理。现在儿子就在横路村开药店,女儿在南北庄卫生院当医生。

  现在,农村卫生站还是我们这些乡村医生当道,我希望多来几个年轻人接班,我们身上的担子可以交给年轻人了。

“村医做得更有底气”

  讲述人:邱云法

  (安吉开荒坪马吉服务站乡村医生)

  工作了40多年,这几年明显感觉老了,脑子也不如以前好用了。两年一次的乡村医生考试,以前可以轻松应付,现在感觉很费力。这还不是主要的,都说医生这个职业是越老越吃香,但毕竟年岁不饶人,万一哪天脑子一糊涂,看病过程中出点什么事故就麻烦了。

  我从1972年开始行医到现在,我们这批人都擅长用中草药、银针治病,虽说看的都是小病,但一不小心也会出大问题。2008年,我们附近村的一个卫生室就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最终以乡村医生赔款4万元了事。要知道,4万元差不多是我们这样的医生两年的收入。

  现在,有了学医的大学生和我们一起工作,有下派的责任医师来巡诊,有卫生院统一管理,遇到棘手的问题,有人商量,有人来处理,感觉这医生当得比以前有底气了。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人物 00019 乡村医生的心愿 2011-08-16 浙江日报2011-08-1600008;浙江日报2011-08-1600010;浙江日报2011-08-1600011;浙江日报2011-08-1600014;2099294 2 2011年08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