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深蓝色的拷问

  深海世界就像一个神秘莫测的魔盒。

  海底之下繁衍着大量的古菌与细菌,大约20万种以上的海洋生物构成庞大的海洋基因库;海水以及洋底平原、海山、大洋脊中蕴含的矿物元素更是数量惊人,全球海水中的固体矿物物质铺在地上,可使地面增高150米,其中金元素含量就达到令人昏眩的1500万吨;世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约含有甲烷11万亿吨,含碳量相当于全球化石燃料的两倍;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总量,是目前世界总发电量的十几倍……

  海洋=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在海底科学家描绘的图谱中,人类现有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还仅仅是庞大得令人震惊的巨量中的一粟。面向深海,目光必须深邃、深邃,再深邃些。

  庞大而深广的海洋资源中,海洋油气资源已日渐进入可成熟利用的视野。目前,陆地能源短缺,导致全世界开始探寻新的替代供给资源,各国都加速了入海探油的步伐。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正成为我国原油产量上升的主力。中国海洋油气70%藏于深海,深海开采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海洋油气开发长期战略的关键因素。

  而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也将海洋工程发展列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中,也就是说,拥有了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丰富资源,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已然打响。就在今年5月23日,由中海油全额投资60亿元、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承建的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宣布将投入使用。第二天中海油与江苏熔盛重工联手打造、造价30亿元的全球第一艘3000米级深海铺管起重船,宣布进入最后试航交船阶段。在海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海、江苏已步步紧逼。此外,放眼国内,山东、广东也在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你争我夺的背后,意味着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高端海工装备市场前景的耀眼光环之下,是低端船舶制造的窘迫之境。今年以来,约有半数以上的国内造船企业,未获得新的订单合同,个别造船企业出现船台空置、无船可造的局面。

  如何引导民资投入尖端海洋制造产业?群雄纷起的船舶制造业如何向高端产业攀升?如何正视与江苏、山东、上海的差距,在新蓝海中实现大突破?已到了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层面共同梳理、严肃思考的时刻。退回一步说,从全球首制的SX130工程船,到进军海上钻井平台的修造,近半年,浙江海工装备制造也不乏亮点。然而,面对“新区”、“示范区”这样的字眼,浙江更需要善于自我审视并积蓄重大突破的能量。这,不仅仅是院士的期待。 (作者为本报记者)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深蓝色的拷问 2011-08-04 2093662 2 2011年08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