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科学发展步伐要迈得更大些

——写在省党政代表团粤苏学习考察归来之际

  本报记者 金波 

  

  “十二五”规划蓝图徐徐展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的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看到兄弟省区市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率先科学发展。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必须虚心学习兄弟省区市特别是走在浙江前面的标兵省份的发展经验,把科学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一些。

  为推动浙江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4月11日至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率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江苏两省学习考察,拓视野、转观念、找差距、取真经。代表团到访粤苏,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等两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两省精心安排考察交流,热情介绍相关情况,使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

  更重要的是,一路走来,粤苏两省大手笔开拓发展空间的能力,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高端要素资源的能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能力,保障大项目建设和大企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两省广大干部群众“想干敢干、会干能干”的良好精神状态,令代表团成员深感不虚此行,学有所获。

  粤之活力

  珠江三角洲素开风气之先。虽然改革开放已30余年,但一踏上岭南大地,代表团成员马上就感受到广东不竭的活力。

  珠江两岸,意气风发。成功举办亚运会的广州,城市面貌一新,高600米的“小蛮腰”广州塔高耸云端、身姿窈窕;花城广场布满现代化公用建筑和绿树花丛,还实现了地下空间与交通组织系统的完美结合;海心沙亚运场馆仿佛扬帆巨轮,承载着广东人民的务实精神,充满激情地驶向远方……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展示着一个大都市蓬勃向上的朝气。规划面积20.24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已孵化企业1500多家,拥有各类科技研发机构320多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和集群式发展态势明显。

  莲花山下,奇迹不断。华为、中兴等一批创新型、国际性大企业支撑起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形成了通信设备研发制造、数字视听产品研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多条较为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多项经济和创新指标超过或直逼著名的台湾新竹工业园,显示出旺盛的竞争力。

  松山湖畔,激情创业。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税收年均增长10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和187%。高新区陆续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建九大创新平台,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医药、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台湾科技园、生物技术科技园区等一批承接创新型企业的载体蔚然成型。

  一直以来,广东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外向型、加工型的经济大省。然而,在代表团成员眼中,珠三角已实实在在地转型成为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的产业集聚地。广东发展的活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演变为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强大的工作合力,更加多元的资金投入,更有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持续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学习考察,大家普遍感到,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之路,对于产业结构、经济形态相似的浙江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之大气

  与苏南水乡的秀美迥然不同,苏中、苏北的广袤平原同样透露着磅礴大气。

  除了省会城市南京以外,这次省党政代表团特意选择了苏中的南通和苏北的连云港作为学习考察地。

  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南通,代表团成员看到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扎实推进。随着跨江大桥和深水海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南通作为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城市的格局正加速形成。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等一批跨江联动、跨国合作园区启动建设,承载功能显著提升。一批具有重大拉动力的产业布局沿江沿海,海洋工程完工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该市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12.3%,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得益于沿江沿海开放开发的强势突破,南通下辖各县(市)均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连云港位于江苏省的最北端,虽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但在苏北开发前,经济实力较弱,在江苏属欠发达地区。但是,通过“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一座滨海港口新城正在崛起。该市一口气填海造地50平方公里,建设城市新核心——连云新城。在围海清淤过程中,顺势将原来的5万吨级港口泊位改造升级为30万吨级,开通了集装箱、杂货和对韩客货班轮等40多条航线,大大提升了港口吞吐能力。连云港还依托港口、岸线资源,大力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

  据介绍,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推进苏南转型升级的同时,江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动苏中崛起,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过去5年,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经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5年提高1.8个百分点,江苏南北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三大区域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走过苏中、苏北一处处正在开工建设的大项目,代表团成员仿佛看到当地干部群众播下一粒粒科学发展的种子,等待将来收获硕果。大家认为,江苏大手笔抓大产业集聚、大项目带动,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做法和经验,对正积极推进“四大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浙江启示良多。

  心动行动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冲击观念,看到差距,激发干劲——4月14日晚,结束了一天紧张行程的代表团成员聚拢在一起,挑灯畅谈此次学习考察的感受。

  综合代表团成员的发言,主要有四大体会:

  一要抓创新驱动。与粤苏两省一样,浙江经济外向度高,传统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大。要在“十二五”时期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就必须像粤苏那样依靠创新驱动。要在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趋势、国家要求和浙江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巩固原有优势,又培育新的优势。要像先进省份那样,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在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引进上舍得花本钱;在创新项目落地上有长远眼光、宽松环境。

  二要抓项目带动。粤苏两省在发展中,都出现了许多“大块头”的项目和企业。这些项目和企业,引领了转型升级,带动了区域发展。大家强烈地感受到,浙江以往“小而活”的特点不能丢,但必须有“大而强”的项目来支撑带动,进而实现“富而美”的目标。当前,浙江14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已经出台,不是没有发展空间。只要有好的项目,就要从各项要素上保障其顺利落地、加快实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央企(国企)、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接、联姻,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同时借助我们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与本地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强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要抓投入拉动。2010年,粤苏浙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6113亿元、23187亿元、1248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分别为17.6%、21.5%、13.3%;“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906亿美元、1100亿美元、503亿美元。粤苏浙三省相比较,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引进外资的水平都较低。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加大全社会的投入力度,才能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向粤苏学习,继续争取有更多国家级项目落地,并大力引进外资;另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浙江人经济”的作用。这次学习考察中,大家发现,浙商在外投资并非都是产业梯度转移,许多在外地兴办的企业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都很高。因此,必须积极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让在外创业的浙商回到家乡也能获得大的发展空间,助力我省“四大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四要心动变行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到兄弟省区市学习考察。每次学习考察,体会和启发都很多。心动,更要行动!为什么兄弟省区市能在许多难点问题、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狠抓落实、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形成了“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氛围。

  针对于此,赵洪祝在考察中反复强调,在“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既定方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前列意识,既坚持市场导向,又更加积极有为,采取有效措施,以大气魄规划、大手笔推进,来赢得大发展、成就大事业。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激情、敢担当,讲科学、善突破,重实干、抓落实,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住重大机遇期,把科学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好。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科学发展步伐要迈得更大些 2011-04-18 nw.D1000FFN_20110418_8-00001 2 2011年04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