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生态建设能力有效提升
绍兴:古越大地 生态潮起
——绍兴市2010年度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巡礼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走进绍兴,这里水天一色,静影沉碧,两岸花木成荫,亭台楼阁,如诗如画。
这座古越名城,做足了生态文章,宜居城市的构架清晰明朗,一组数字可以作为印证: 目前全市34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中水回用能力达52.7万吨/日;绍兴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目前达44.23%,全市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1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全市分别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3个和省级生态乡镇4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5%……
多措并举 节能减排目标扎实推进
绍兴市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绍兴市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9年削减8.99%,“十一五”期间累计削减率为20.41%;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上年削减2.04%,“十一五”期间累计削减率为20.38%,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5.1%和15%的减排任务。
不断细化落实责任。绍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绍兴市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各县市政府减排目标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文件,狠抓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的落实,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环境容量和空间。
大力实施节能工程。加快建设重点节能项目,根据全市重点节能项目建设计划,2010年共实施159项节能重点项目,可形成直接节能16.5万吨标准煤、间接节能243.7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其中59个节能项目被列入了省级节能降耗项目计划。积极推广环保节能技术,重点推广印染企业余热利用、热电厂蒸汽替代导热油锅炉供热等节能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等高效用能设备。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整顿、关停、取缔非法产能和超标、超排设施设备及企业。涉及5个行业、71家企业的第一批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已完成,累计淘汰印染9.8亿米、化纤13.8万吨、造纸1.5万吨、制革6.3万标张、粘土砖瓦窑企业7家。此外,还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印染、小冶炼、小化工、小锅炉、小砖窑”等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制订完成第二批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切实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继续以工业污水“进管达标、处理提标”为主要抓手,不断推进污染减排。严格总量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引导结构调整,从源头控制排放总量。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总量替代原则,通过总量替代逐步削减排放总量,2010年全市共审批项目2080个,其中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1个,否决率达9.6%。强化进管达标。加强对排污企业污水排放的监测检查,及时调整环境监管政策措施,督促和引导污染企业加快污水预处理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已有19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建成污水预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到52.7万吨/日。绍兴污水处理厂的进厂水质已从2010年初的1600 mg/L下降到1000mg/L以下;上虞市污水处理厂进厂水质从2010年下半年起由800mg/L下降到500mg/L。深化处理提标。继续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针对减排核查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目前,诸暨、嵊新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稳定在60mg/L以下,绍兴污水处理厂的COD排放浓度从年初起稳定控制在100mg/L以下。
合力整治 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深化
绍兴市全面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污泥无害化处置等多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10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全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值达91.2%。其中,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2天,比2009年增加11天。
实施“清水工程”,推进流域河网整治。绍兴市制订实施“清水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曹娥江水环境治理,对曹娥江主要支流澄潭江流域实施区域限批,开展曹娥江水环境集中整治,全面清理沿江工业污水排放口。曹娥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荣获201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切实加强鉴湖水域环境保护,及时分解和部署鉴湖水环境整治年度任务,对城南9条江河开展联合专项执法行动,共排查沿河沿江工业企业193家,立案查处36家,封堵沿岸排放口44个;全面开展城市内河和古运河环境集中整治,集中整治市区内河135个排放口,曹娥江引水工程全线贯通运行;不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汤浦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力度,继续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地,全市累计创建40个。全市省控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2010年,市界交接断面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全市6个考核单位,其中市区和新昌县为优秀,其余为良好,综合评价为良好。
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废气专项整治。制定《绍兴市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建立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强化工业废气整治,开展废气回收、恶臭废气处理等重点、难点问题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热电企业炉外脱硫工程建设,开展印染废气集中整治,全市已有200家企业完成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整治,在市区运行的408辆公交车辆已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尾气排放达到了欧Ⅲ标准;投资3970万元的市机动车尾气监测站建设基本结束,已投入试运行。强化餐饮业油烟废气整治,全面完成市区417家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
开展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整治。以印染、化工、医药、造纸、电镀等5个行业为重点,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置集中整治,对全市414家主要产生污泥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00余份,进一步完善企业污泥管理台账和转移联系单制度,建立健全污泥无害化处置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固废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力度,绍兴中环能源100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于2010年7月正式投产,2000吨/日污泥焚烧二期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之中;绍兴污水处理厂中环兴600吨/日的污泥干烧处置项目和占地100亩的临时填埋场一期工程即将建成。上虞春晖热电750吨/日污泥焚烧项目已完成安装。多氨聚苯热脱附处置临时场地完成选址。投资2000万元按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建设的大坞岙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已动工修建。
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重点污染整治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绍虞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实施印染行业集聚改造升级工程,已签约搬迁印染企业90家,坚决关停淘汰非法、落后、过剩产能,共有45家印染企业的908台(套)非法产能被强制关停淘汰;改造提升印染企业36家,以低浴比的气流染色机替代传统的溢流染色机234台。开展“放心放射源”创建活动,并已通过省级验收,废源收储率达到100%。
突出重点 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结合产业结构和生态保护工作实际,绍兴市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相关数据显示,绍兴市省级飞监达标率为88.5%,比去年提高12.69%。
及时开展专项行动。以“清风行动促减排、飞行监测查超标”、“进管达标、处理提标”、“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查超标排污行为,切实维护环境质量和保护群众环境权益。配合省级“飞行”监测3次,组织市级“飞行”监测6次,开展清风行动6次,监测企业270家。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实行污染源在线监控预警查处机制、市县联合执法机制、环境违法企业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制度。全市共预警企业712家(次),520家企业被政府通报,260家企业被媒体曝光。坚持对不法排污企业实施“严管、严查、严罚”政策,全年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55718人(次),检查企业23621家,立案查处583家,处罚3462万元,分别比去年上升29%和28%。
切实重视隐患化解。继续坚持环境安全隐患有效的摸排、督查、化解工作机制,2010年分上下半年两次开展对全市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由市政府发文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化解,并由市政府、市纪委组织检查组进行督促落实。切实重视环境信访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性环境信访大调处活动,全市2010年共调处环境信访4030件,环境信访持续下降,数量比2009年减少14%,全市未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和重大群体性环境事件。
提质扩面 生态经济战略深入推进
绍兴市紧紧抓住被列入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以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等经济和生产模式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积极推进生态工业。作为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市,2010年,绍兴市袍江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县柯桥经济开发区和嵊州经济开发区增挂省级高新园区牌子,上虞照明电器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功创建2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2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有15个项目被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大节能、循环经济”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有96家企业被列入2010年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全市累计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274家,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100%。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全市2010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8个,累计363个;A级绿色食品新增7个,累计51个;水产养殖无公害“双认证”水产品18个。新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1个,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6个,示范推广面积达67.56万亩。创建中国农业名牌4个、浙江名牌产品32个、绍兴名牌产品85个,农业品牌规模和发展速度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打响“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的品牌,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全市目前正在创建A级景区3 家,创建省级生态旅游区1家。积极推进旅游饭店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全市40多家星级饭店参加全省星级饭店节能大会,2家饭店申报绿色饭店。
统筹兼顾
生态保护创建体系
基本形成
绍兴市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生态创建力度,各项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是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对全市334个待整治行政村开展系统整治,其中诸暨市结合实际开展农村连片整治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村庄整治率达到82.9%,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93.97%,农村生活污水实施集中或分散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44.55%。二是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256个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建设完成20个市级“三沼”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示范点,沼肥利用面积达3万亩。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千万工程,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约311.2万亩以上,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积85.97万亩,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扩建生态公益林38万亩,建设绿色林带225公里,完成计划的112.5%。新创建市级以上森林城镇10个、市级森林村庄50个,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对全市200个村进行绿化提档升级,“森林绍兴”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继续实施交通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完成省下达的国、省道边坡复绿工程22500平方米。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全市废矿治理项目累计达125个,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1%,累计创建绿色矿山13家。
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绿色企业、学校、家庭等绿色系列的创建活动。诸暨市、新昌县已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市),嵊州市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上虞市争创省级生态县。全市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2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顺利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45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比率达70.2%。同时,2010年又有7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企业,累计已有4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还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9所,省级绿色学校95所,省级以上绿色社区57个,省级绿色家庭120个,省级绿色医院9家,省级绿色饭店33家。
生态建设能力是生态建设的基础,绍兴市不断增强推进生态建设的能力,积极发挥采用政策配套、经济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企业主动开展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绍兴市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生态环保责任考核体系,不断营造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绍兴污水处理三期20万吨/日工程和12.5万吨/日的上虞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已建成运行,全市废水日处理总能力达到135万吨/日。全市污水收集干管总长已经超过2000公里。已有5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通水,投资超过3个亿的诸暨市店口镇等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已近尾声,新昌儒岙镇和嵊州甘霖镇污水处理厂也在抓紧建设中。
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以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生态环保责任考核体系,不断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绿色经济政策,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各级生态办对照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有效发挥报纸、网络、电台、电视等各类媒体作用,有计划、多层次地开展生态科普讲座、展览和生态文化展评展演等各种生态文化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