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新视野

当探索遇到海洋……

  为在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世界沿海各国普遍都加大对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虽然刚刚启航,但浙江在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上一直未曾停步,其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已初具规模。

  且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涉海院校15家,还有国家海洋二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等涉海科研院所13家,拥有浙大、杭州水处理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海洋二所等4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15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1.32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浙江海洋科技方面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0余项。

  蔚蓝的海洋有着无穷的秘密,让人遐想,引人探索。如何去了解它、开发它、保护它,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智慧的命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浙江科研人员探索海洋的方法论,以及他们掀起的蓝色头脑风暴。

  让我读懂你,那一片蔚蓝

  长50米、宽36米、深1.4米,这是水池;一望无垠、惊涛骇浪、礁石嶙峋,这是海洋。如果把海洋装进水池结果会怎样?“它将变成海洋工程浅水池。”浙大海洋系老师黄煜说。

  为了一睹为快,记者一大早就奔赴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海洋试验厅,还没到门口,“哗啦、哗啦”,水浪拍岸声先闯进耳朵。

  推开门,一个字:“大”。“海洋试验厅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高13米,主要由海洋工程浅水池和水力学水槽两个部分组成。”黄煜介绍说,现在所有的设备都处在调试阶段,进门时听到的水声是水力学水槽中造波机形成的波浪撞击石壁的声音。

  沿着如大坝般高而结实的石壁拾级而上,海洋工程浅水池完全呈现在眼前。这个实验池的主要用途是模拟海洋环境,对海洋工程设计进行可靠性测试。黄煜举例说,如果我们要设计建造一个码头,就在这里先造一个小码头,把实际测得的数据转化为实验环境,设定波浪的高度、长度、周期、流水的速度以及泥沙的起动,水池就变成了海洋。海洋试验厅将从今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运行。

  要利用海洋,首先要了解海洋,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建一个模拟海洋来“读海”,我们更可以让机器人潜入海底帮我们“探海”。

  以前我国水下机器人基本是自行设计完成后购买国外零部件组装。但这只解决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水下机器人的自主开发水平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也给现有设备维护维修带来严重障碍。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顾临怡教授,从2008年开始,带领科研团队参与到由国内同行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一起研制45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

  走进顾临怡教授的实验室,这台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静静地“站”在架子上,它的“身上”长满了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导线和阀门。顾临怡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在深海活动的机器人,要承受50个大气压强,所以机器人身上每一个细微的改进,都是需要经过半年甚至是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也正是合作单位的群策群力,才使研究过程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浙大海洋系主任陈鹰教授说,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我们搞海洋科技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机会。海洋是一个领域,各个学科都能为之做工作,搞材料的可以搞海洋材料,搞生物的可以搞海洋生物,还有海洋化工、海洋环境、海洋能源、海洋电子等等。只有当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这两个学科强了之后,就可带动周边学科,更好地开展海洋科技工作,进一步地了解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让我开发你,那一片蔚蓝

  地球上的水资源,淡水仅占2.5%,而海水占了97.5%。能否向海洋要淡水?

  浙江省是国内研发和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最早、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早在1997年,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就启动了海水淡化项目,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在舟山六横开展的“日产10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不仅实现了国内目前最大的“万吨级”海水淡化单机应用,更为重要的是,首先实现了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的国产化,利用半透膜,在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外力驱动下对海水进行分离、浓缩、提纯。

  “日产10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第一期工程已在2010年3月出水,真正实现万吨级单机海水淡化装置的第二期工程也已顺利启动,有望在2012年完成建设。

  苦涩的海水能淡化,那浅水的海湾能建深水港吗?由浙大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孙志林教授率领的“浙江省大型海湾港航开发浅水深用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在攻克这个难题,致力推演这样的现实。近日,孙教授自信地说,今年年底将交上答卷,交出一把破解港口航道建设难题的金钥匙。

  发展海洋经济,深水港在浙江全省海岸线要有一个适当的布局,浙江中部瓯江沿海一带非常需要5万吨位级以上的深水港,但是,乐清湾自然水深条件仅在1至2万吨位,要实现5至10万吨位的跃升,需要将现有的9米水深“加深”至大约17米。

  “这就涉及‘浅水深用’的问题和研究。”孙志林教授说,在港口航道建设以及治理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泥沙”问题,即如何控制航道泥沙的淤积以使港口正常运行。如果更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地方,泥沙能够不断被冲刷,原来的水深尺度就会逐渐加大,浅水滩里也就可以造出深水港。这就是所谓的“浅水深用”。

  孙教授团队该项研究的关键,是要摸清和掌握近海水体中泥沙的运动规律,分析研究什么情况下形成冲刷,什么情况下发生淤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避免淤积、加强冲刷,最终寻找到浅水深用、破解港口航道建设难题的“钥匙”。

  海水养殖是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民生。浙江的海水养殖科技走在全国前列,已攻克鱼、虾、贝、藻、蟹等主养品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饲料质量和病害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深水网箱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浙江海洋学院完成的深水网箱养殖及装备技术系列项目,解决了深水网箱材料、箱体结构、养殖、抗风浪性能等关键技术,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0项。

  让我呵护你,那一片蔚蓝

  赤潮对渔场损害较大,过去,我们很难对富营养化引起的赤潮进行提前预防,由国家海洋二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公益项目——富营养化污染实时速报和生态效应预警评估技术,可以为富营养化海域“把脉”。

  科研人员研制和构建若干浮标观测系统,分别适合排污口、河流主要入海口、渔场、锋面、地下水渗漏等的监测,而且每个观测单元都包含气象和海洋环境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就像是“长期间谍”,把海域里的数据实时传回陆地实验室,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实时追踪赤潮的发生情况。

  浙大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姚炎明副教授完成及在研的“海”字头项目不但多,而且清一色基本属“预警避害”型。“要真正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严格实施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就是‘海陆联动、以海定陆’。” 姚炎明说,只有各方携起手来,联合保护好经济发展中的海洋生态环境,才能让海洋发展以及为其而提供的科学研究真正“有所值”。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舟山举足轻重。为了突破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与人才瓶颈问题,舟山正在高起点构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早在去年8月,由省政府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建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就在舟山成立。今后5年,园区将引进200名国外专家,组织开展200个与海洋经济产业相关联的引智项目,共建10至15个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由浙江省和科技部合作共建的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也即将落户舟山。此外,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校也纷纷在舟山设立研发机构。

  舟山市副市长、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朱世强教授介绍说,舟山将通过构建高端科技平台,不断引进海洋科技资源,集聚海洋科技人才,招引海洋科技项目。重点将开展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工程、海水资源利用与海洋能源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工程装备、节能减排工程、海洋灾害防治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争取用10年时间,逐步把舟山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教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来推动和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

  近日,《舟山摘箬山科技示范岛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摘箬山科技示范岛是国内首个以海洋科技研发与示范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岛”, 该岛以浙江大学作为建设主体,其首个规划项目——浙大外海实试基地将于近期动工建设。岛上电力供应主要利用风力、太阳能、潮汐等本岛资源,用水主要来自本岛降雨、海水淡化及高效的污水回收与再利用,实现岛屿生态系统的零排放、零污染和良性自循环。

  朱世强告诉记者,科技岛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海洋科技公共试验基地、海洋科技集成应用示范基地和海洋教育实训基地。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新视野 00018 当探索遇到海洋……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3-00018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