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城市里,品尝甜酸苦辣

  废气中,阅尽世间万象

  正午12时,杭州市黄姑山路两侧停满了车子,停车收费员程新忠在道路两旁不停来回穿梭。一旦看见有车辆准备启动,他立马一路小跑过去结算停车费,一秒钟也不舍得耽搁。

  从9月1日开始,黄姑山路的停车收费区域从二级区域调整为一级区域,停车费也相应由每小时4元上涨到每小时6元。程新忠说:“刚涨价时,一些车主心理上还没有适应,遇到有情绪的,我得好好和他们沟通,怠慢不得。”

  2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城市管理中多的就是细枝末节,小事情往往要费大工夫。程新忠对此深有体会:“对于我们这些停车收费员来说,每一天,对每一辆车子的收费计费,都是一个未知的故事。”

  杭州信义巷口,停车收费员朱逸萍正拿着POS机在自己负责的69号停车位上计时收费,还没等朱逸萍反应过来,停车位另一边的80号车位上的车主一脚油门,迅速将车左转到莫干山路上,扬长而去。朱逸萍赶忙转身去追已经来不及了。“又多了一笔没有缴付的停车费。”朱逸萍无奈垂下手。

  尽管朱逸萍 “很来气”,不过她没有把车主列入“车主黑名单”,“也许司机真有急事,着急离开。”朱逸萍宁愿相信自己给出的理由。

  黑名单是杭州城管部门为了防止车主故意拒付停车费推出的一项管理措施,多次上黑名单的车主将通过电子后台,记录在个人诚信系统中。朱逸萍至今没有上传过“车主黑名单”。

  “‘跑单’的车主毕竟是少数。”她说,有一回,碰到一个前一次停车没有付费的车主,提起停车费,车主很自觉地补交前一次停车费,并连说“对不起”,解释前一次因为急着赶去机场。“人和人互相体谅,车主能体会我的难处,我也应该体谅他们的难处。”

  杭州道路停车收费员的收入,除了固定的基本工资,奖金与业绩或多或少挂钩。所谓业绩,是指收费的金额。如果“跑单”车辆超过一定额度,停车收费员的奖金会减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停车收费员透露,每天他负责的10个车位,未缴费的“跑单”限额是一笔,如果有第二笔“跑单”,每一笔将扣除30元奖金,有时候“跑单”的车子太多,扣的钱甚至会超过有限的奖金,停车员只好自掏腰包给车主买单。

  “每次有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我现在都会本能地竖起耳朵听。”停车收费员沈水松还说。有一次,POS机显示一辆车子的停车时间为16分钟,刚好超过杭州市规定的15分钟免费时间。车主坚持认为是沈水松拖拉没有及时刷卡,不乐意付费,经历了一番口舌,好说歹说车主才在僵持了5分钟后付了停车费。“车主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我们也不可能像机器人那样计时标准,碰到争议是经常的事,这里窍门很多。”

  “每天和来来往往的车主打交道,就是在了解社会。”“80”后的王超在杭州马市街做了近3个月停车收费员:有的车主自觉按下喇叭,主动等我过去收费;有的车主我一路小跑过去,即便就差了几秒钟,他还是开着车子消失在我面前;有的车主嫌停车费贵了,讨价还价,很不情愿地交了停车费;有的车主很体谅停车员的辛苦,尽量备好零钱付费。“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耐心地把份内工作做好。”

  马路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把雨伞、一个POS机,是很多停车收费员上班的“标准配置”,为了工作需要,不少收费员又为自己配备了一辆电动车。“就这些了,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更没有统一的办公地点,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工作现场。”收费员王超调侃说。

  马市街停车收费员王超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时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9时30分。每个工作日,王超早晨6时30分起床从家里出发,直到晚上下班时间,14个小时全都守在马市街上,午饭和晚饭也基本在马路边“就”着喧闹的车轮声解决。

  严寒的冬天,酷热的夏天,是停车收费员们最难熬的两个季节。

  “80”后的王超刚刚度过当停车员以来的第一个夏天,这一回他真正体验到工作的艰辛。每天带上两升装的超大水壶保证一天在外工作的饮水。尽管每个停车员配备了大遮阳伞,不过即便把遮阳伞搭在大树下最阴凉的地方,仍然热得人晕头转向。

  这个夏天,王超的午餐、晚餐都在路边小吃店解决,这种举动在同事中算得上“奢侈”:比他年长的“叔叔”辈同事,大部分都是早上从家里自带午餐。夏天天气热,为了防止食物变质,就在保温瓶里放块冰降温。

  冬天刺骨的寒风是另外一种煎熬。杭州古河巷停车收费员老张几十年没长过冻疮,自从当了停车收费员,耳朵上、手上、脸上每年冬天都会定时长出一片片冻疮。“身上穿了大衣,手上带了皮手套也无济于事,露天的冷躲无可躲,只能在停车位附近一路来回小跑御寒。”

  据杭州市停车收费监管服务中心统计,每年冬夏两个季节,是停车收费员的“跳槽”高峰季节。杭州西湖区停车收费服务中心主任戚礼彬介绍,今年以来,区里招收的停车收费员不少,但真正留下来的极少,“招收十个人,最后大概只有1个留下来”。

  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简陋的条件,并没有影响到收费员乐观向上的态度。担任黄姑山路收费员的班组长的程新忠,对这份做了两年多的工作乐在其中。老家安徽黄山的老程,1999年来杭州打工,在杭州做过木工、油漆工,两年前经朋友介绍,成为杭州第一批停车收费员。

  如今,他做停车收费员,妻子在杭州一家食品厂打工,两个儿子今年刚刚从杭州的中学毕业,尽管一家四口都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但每个人都兢兢业业,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奋斗。

  “但凡工作总是辛苦的,一种工作一种辛苦。”程新忠说,自己工作一天休息一天,一个月实际上工作15天,每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已经不错了。“要是多加几天班,还能多赚点。像上个月我加班最多,一个月拿到了2500元。”每周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程新忠还会为其他收费员提供一些诸如给POS机充电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今年56岁的沈水松是杭州蒋村人,已经到了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尽管有时也会埋怨工作辛苦,不过沈水松觉得,停车收费员的工作是在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出力,值得他一直做下去。

  “有些外地来的同事挺辛苦,和他们比起来我已经很幸福了。”沈水松更加感慨同事的不易。沈水松算了一笔账,每个月他的收入平均在1500元左右,不用租房,孩子们也都成家自食其力。外来同事就不同了,租房子最少要花掉三分之一,剩下的钱要每天吃饭,还有的要照顾孩子。“平时上班已经挺辛苦,外地同事还主动要求加班,大夏天全身晒得黑漆漆。”

  当停车收费员之前,朱逸萍在市场里做过个体户,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这份工作。“家里有年过八十的公公婆婆和刚念完高中的孩子,都需要照顾。当停车员有固定收入,休息时间可以腾出来留给家人,这是最让我称心的地方。”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城市里,品尝甜酸苦辣 2010-09-17 nw.D1000FFN_20100917_8-00004 2 2010年09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