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热风社会·脉象

大水围村

  杭州火炬大道,路人艰难出行。 本报记者 胡元勇 摄

  见习记者 邓国芳

  

  受台风“莫兰蒂”影响,9月11日凌晨4时许,杭州市滨江区突降暴雨,3小时内最大降雨量达232毫米,为历史罕见。

  这次突发强降雨引发江南大道、滨康路、六和路、火炬大道等多处区内道路严重积水,积水最深达到50厘米。不少新建楼盘地下车库进水,许多私家车因在马路上涉水行驶而抛锚。

  强降雨过后的第三天,记者驱车翻过复兴大桥,穿越冠山隧道,来到了滨江长河街道。记者走访发现,此次强降雨不仅市区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积水,还造成长河街道山一村、汤家桥村等部分农居进水。

  被淹的恐慌

  9月13日下午4时半左右,记者在驱车前往美女山生态公墓的途中迷失方向,滞留于在建白马湖小学附近。边上有几个新建高层楼盘,其中有一处是拆迁农民公寓。看到前面几个村民正从河道抽水,就上前询问方向。

  “我们村很多人家进水了,媒体都没报道!”知道我的身份后,这位来姓村干部建议我去村民家中走走。“大家都关注滨江哪条大马路积水、哪个高档楼盘地下车库进水,其实我们村民受灾最严重!”他说,他们已经在桥边排了两天两夜的水了。

  顺着指引方向,记者来到章苏自然村。章苏自然村依冠山而建,约有110多户人家。操场边就是一户人家,铁门没有锁,记者敲门走了进去。52岁的裘凤英正忙着做饭,小儿子刚放学回来。当记者说想了解前几天家里漫水情况时,裘凤英立即打开了话匣子:“淹到这里呢!”她指着仍然潮湿泛黑的白色墙砖,比划出约30厘米的高度。“这房子造了19年了,没被水淹过!”

  因为被水浸泡,家里一台冰箱短路烧掉了,很多家具也被浸湿,有些鼓胀变形了。而且进来的水很浑浊,带来了不少泥沙。连续两天,她都在家中搞卫生,现在总算是打扫干净了。“打扫得手都起泡了!”

  屋子为何进水,裘凤英也很困惑,她说:“屋后就是章苏村大池,那里水漫出来了,屋前也不断有水倒流进来。”

  村民们还告诉记者,其实除了章苏自然村,水沟沿自然村也被淹了,并且淹得更厉害。“我都活了81岁了,从来没看见家中发大水。”晚饭过后出来散步的章老伯,直言不敢相信。祖祖辈辈居住在冠山背后,怎就没听说这里会被水淹。

  堵水的疑惑

  尽管屋内积水大多在24小时内退去,但村民们从此心头多了疑问。这几天茶余饭后,大家总在议论发大水的事。81岁的章老爷爷认为,是因为大池被整修后,没有科学安装排水管道的缘故。而有位姓章的村民说:“没有这么简单!”

  据他介绍,依山而建的章苏、水沟沿,其实原本都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以章苏为例,从冠山上流淌下来的雨水包括大池水,经过村庄宽约1.2米的明渠,直接汇流到大河中。大河由西到东逐渐变宽,经过汤家桥河,汇入白马湖内。白马湖西南方向有条河,引向小砾山排灌站,尔后翻入三江口。

  “小沟通大沟,大沟通大河,大河通大江,这就是章苏自然村数百年来形成的排水系统。”章先生说,如果不是情况发生变化,章苏不应该被这场暴雨就打倒的。

  隐藏于冠山背后的山一村,依然保持着农村的田园风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沿江开发战略的的快速推进,“德意万向节”、“钱江彩印”等工业企业不断从江边搬迁过来,逐渐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历史又赋予了山一村不平凡的使命。2007年起,杭州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滨江)委、区政府作出了建设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重要决定。在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中,山一村将扮演“农居SOHO”的重要角色。农民本着自愿的原则,按照中国美院的设计,对农居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农居,出租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士办公所用。“让农民和艺术家住在一起!”

  “章苏自然村的排水系统发生了新的变化。”章先生说,按照新的规划,章苏自然村的雨水应该从小沟流入在建白马湖路边的一条在建河流,尔后汇入隔壁柴家坞自然村前的占家湖。但占家湖入湖处正在新建两座桥,因为施工进行了围堰。这也就意味着章苏自然村的雨水无法顺畅地流入占家湖。“而原本的排水系统,因为长江南路和在建白马湖路以及十五区块农民公寓的建设,早已被阻隔和切断。”章先生认为,排水不畅,是导致此次章苏部分农民家被水淹的重要因素。

  堵塞的无奈  

  9月13日晚8点左右,记者穿过章苏自然村和几座厂房,来到水沟沿自然村。有着约250户农家的水沟沿自然村,是1997年新建的新农村住宅点。正如章苏村民所说,这里大约有20多户村民家中进了水。

  家住水沟沿45号的来连根也认为,村里漫水是排水不畅导致的结果。他说,冠山东南侧的水流经村庄后,通过村庄的一条明渠,流入汤家桥河。而新农村建设后,这条明渠变成了狭窄的暗渠。更令人生疑的是,暗渠水需通过下水管道穿越宽阔的长江南路,才能抵达汤家桥河,而这个致命的通道,直径大约仅有30厘米。

  一直陪同采访的章先生则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汤家桥老桥那边。“听说那里在造新桥,做了一道围堰,这样即便水流了过去,恐怕也会滞留在汤家桥河上游。”于是,记者又来到这次走访的第三站——汤家桥自然村。

  正如章先生所说,汤家桥村老桥头边,有一个正在建设的高层楼盘。楼盘倚着汤家桥河而建,地理位置优越。老桥头边不到10米处,做了一个围堰。借助灯光,我们发现围堰处埋设了几根粗水管,应该也是通水的。“可能是水流太急,水量太大,所以这个围堰即使埋有通水管,但还是起到了阻塞作用。”

  记者发现,尽管暴雨早已过去,但汤家桥河的水位依然很高。一眼望过去,靠近河边的房子,似乎都还浸着水。

  一趟走访下来,村民章先生也颇有感慨。因为我们的所见所闻,恰恰印证了他的想法。“现在的章苏和水沟沿,就像是‘围村’。东南侧是远远高出地平线的大马路,后面是冠山。原本两村的雨水,都是要汇到汤家桥河里,再排向白马湖。但现在,即便有新的排水系统,也处处被围堰堵塞……”


浙江日报 热风社会·脉象 00016 大水围村 2010-09-17 nw.D1000FFN_20100917_3-00016 2 2010年09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