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经济

中国百强民企排行榜出炉:总量不及三家央企,数量持续下降 

探问民企“天花板现象”

  据新华社合肥9月7日专电  

  记者 葛如江 杨玉华 

  

  民营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中持续保持领先格局,但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100强的数量持续下滑,这是记者从在合肥举行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大企业高峰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普遍面临一个发展‘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意味深长地表示。

  中国企业100强民企

  数量持续下滑

  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公布的相关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

  从盈利水平看,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38%,略低于民营企业的5.79%;国有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5%,也低于民营企业的3.14%;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远低于民营企业的7.86万元。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企业的人均收入为97.88万元,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135.9万元。而从资产运作效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为每年0.28次,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每年0.59次。 

  然而,在为民营企业的效率叫好的同时,另一统计也表明,民营企业的经济总量仍然不尽如人意。2010中国企业500强民企销售收入总量不敌位列500强榜前三位的三家国企之和。而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跟踪调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的名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下滑。

  “虽然从民营企业占比总数看,从2002年到现在民营企业在500强中的比重已经由当初的10%左右提升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在体量上普遍不大,前100强民企数量连续多年出现下降。”李建明说。

  民企普遍面临

  “天花板现象”

  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发现,在2008年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民营企业的数量减少尤为明显。2010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确实有所萎缩。报告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所占三分之一的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2009年间,国有大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民营大企业,而且,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这表现为: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有大企业兼并重组行为远多于民企。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54家企业实施了兼并收购行为,总共收购了909家企业。其中国企收购830家,占比高达91%以上;民企收购79家,占比近9%。平均国企收购数为6.9家,而民企平均只收购2.4家。

  第二,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2009年我国大企业实施兼并收购最多的10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包括3家央企和7家地方国企。其中,仅山西6大国有煤炭企业就收购了362家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占收购企业总数的40%。

  李建明认为,上述现象值得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多年来在中国企业100强的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影响了民企的发展,在双重压力下,中国的民营企业遭遇了发展中的“天花板”。

  民企发展呼唤更多认同

  据了解,中国企业联合会曾在金融危机后专门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做过调研,参与此项调研的李建明告诉记者,造成目前民营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出现萎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舆论环境还有所欠缺,这造成民营企业家对做实业的信心不足。特别是目前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舆论指责较多,对民营企业家“为富不仁”的偏见较强,加之相关保护私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民营企业家“安全感”不强,一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便将财富转移到海外,不愿意继续做下去了。

  “当然民营企业自身也有原因。”李建明说,民营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同样不容忽视,除了传统的财务风险、组织流程等问题,还可能存在家族治理和继承人的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也会影响企业的做大做强。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不少民营企业家也深有感触。广东一家知名小家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及周围的很多私企老板都获得了海外居留权,不少私企老板在赚了足够钱后都不愿意再做实业,而是转向做投资或者干脆离开中国。

  “企业做几百万元上千万元是为自己,可做到几十亿元几百亿元就是为了社会。如果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支持,谁还愿意再做?”这位企业负责人感叹。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7 探问民企“天花板现象” 2010-09-08 nw.D1000FFN_20100908_10-00007 2 2010年09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