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汪逸芳

  

  也许,连开创中国版画黑白艺术的鲁迅先生也不曾想到,在他逝世后,会有一个从没有见过自己面的“第二代”版画家,将自己作品的精神理解得如此透彻,把自己的形象拿捏得如此精准。他,就是中国美院教授、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赵延年先生。

  1943年春,赵延年和妻子在江西大庾西华山钨业管理局属下的子弟小学教书。亲眼目睹了矿工在恶劣环境下超负荷的劳作,那种扛着沉重的木板或树皮,一步一踉跄地向上攀登的形象挥之不去。不久,他就默写了这种生活场景,创作了《负木者》。有志同道合者余白墅来访,他就把作品送给了余。没想到几年后,赵在汉口看到了自己送人的作品出现在由叶圣陶写序的《抗战八年木刻选》中,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延年,是木刻界最年轻的奇才。……素描基础颇好。刀法稳健,精密,颇近苏联作风。但在交错的线条中流露东方人飘逸的气质。”

  赵延年自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美院(当时称浙江美院)版画系的教授后,创作、教书两不误。他认为版画是个薪火相传的事业,必须要代代有传人才会兴旺。所以,给赵老师看作品,倘若没有两三百张速写、几十张构图,你就别拿出来。他对学生严,对自己更严。一张作品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构图,总是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方能定稿。学生朱维明说,有一次去先生家,赵老师正在修改一幅画,主要人物已定型 ,但边角上的小人物动势不怎么理想,他看着老师重刻了三遍才放下手中的刻刀。他说,“赵先生的讲学、讲课和辅导都极富感染力,无论是业余作者或是少年儿童,他都能不时地激发你的创作热情,使你对版画欲罢不能。”

  上世纪60年代,赵延年创作的《鲁迅像》一经面世,便被美术界公认为是登上了版画艺术的高峰。正如鲁迅研究专家、画评家李允经所言: “他的版画艺术将和鲁迅的著作同在,并能长久地活在鲁迅的事业中。”

  1956年,是鲁迅逝世20周年。当时上海美协组织画家创作反映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作品。这是赵延年第一次去绍兴。那天刚巧有雨,赵延年行走在当年鲁迅生活过的昌坊雨巷里,江南的霏霏细雨扑面而来。街上极少有行人,这个凄风苦雨的场景,让他记起了自己当年离家南下、与母亲告别的情景。他算了一下,鲁迅第一次离家时也只比自己大了两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生”,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也是辛亥革命后所有有志青年的想法。绍兴之行让他触摸到了青年鲁迅走出故乡的情怀,于是,便有了赵延年的第一幅鲁迅题材的版画《离家》。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赵延年创作一幅鲁迅的单幅像。由于当时鲁迅题材的美术作品很多,许广平曾有过一个意见,希望大家按鲁迅50岁前后的形象为准造像。赵延年想,怎样才能以黑白木刻的形式表现鲁迅的精神品格?既要突出“横眉冷对”一切邪恶,又要反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这应该是一个人的两面。只有具备了这两个面,爱憎才能分明,内心才会丰富,精神品格才可能完整。这时,他记起了曾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看见过的,许广平为鲁迅编织的一条黑色的毛线围巾。参观的时候自己在那条围巾前伫立了很久,当时想不清楚为什么,而此时要为鲁迅刻像时,却如闪电似地照亮了他手中的刀。柔软的毛线,千针万针的温情便是情感!这可以用来表现鲁迅的另一个精神层面。于是,从勾勒草图起鲁迅的脖子上就有了一种温柔。完工后的鲁迅像,背景是沉重的黑色,道道粗细不一的白色横线横出一派肃杀的气氛,傲然不屈的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眼神深处有几许轻蔑与隐忧;原本柔软的黑毛线围巾却被处理成棱角分明的十字状,与顶上粗硬的头发相呼应。在这里,画家巧妙地把温暖与柔顺隐在了观者的视线之外、感觉之中,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鲁迅那种直面人生、爱憎分明、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

  《鲁迅像》被印成四开张的宣传画和小开张的画片,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全国的许多报刊都相继转载,好评如潮。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看见了挂在版画系走廊镜框里的《鲁迅像》,激动地握着赵延年的手,问他是如何把握鲁迅先生的“横眉”与“俯首”的;另一位收藏了《鲁迅像》的外国人也问他为什么这么喜爱鲁迅。赵延年说:“鲁迅先生1936年逝世,上海文艺界在他遗体上盖了一幅挽幛,上面有三个大字‘民族魂’。那时我很小……后来我长大了,读了许多鲁迅先生的书,包括他关于美术的论述,使我越来越理解了他真正是我们的‘民族魂’。”

  理解鲁迅才能刻好鲁迅,“以心应物,以情应心,作画不为造物役”,也许可以说是绘画艺术的规律。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作品便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艺术怎么能有生命力呢?赵延年为全国人民塑造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形象,此后的几十年中无有超越者。

  “文革”期间,赵延年被关进了“牛棚”。牛棚里除了“红宝书”之外,还有例外——鲁迅先生的书全都可以读。有一天夜里,读到了鲁迅先生的关于阿Q的一段话:“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一个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赵延年将书倒扑在肚子上,睁大了双眼发呆:阿Q?

  于是,赵延年把能找到的鲁迅作品统统找来,一篇一篇地读,一遍一遍地读,在“牛棚”里细细地领会鲁迅作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赵延年在“牛棚”里发誓:刻作一套《阿Q正传》木刻插图,以帮助读者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一直等到粉碎“四人帮”,他才正式着手为《阿Q正传》的插图做准备工作。首先便是为阿Q造像,赵延年在构思了一批草图之后,总觉得拿不准鲁迅笔下的阿Q应当怎么个长相,才算符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于是,赵延年去绍兴、柯桥等地体验乡村生活。一头扎到生活里的赵延年暂时撇开了脑子里的阿Q,而是整天泡在农舍、田头、集市,画人物速写,画下了几百张速写,综合了许许多多形象之后,赵延年的阿Q终于成型。

  这套《阿Q正传》的木刻连环画一共有60幅,198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赵延年的木刻插图本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国美术馆和国外的一些艺术机构也收藏了这套作品。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去美院遴选收藏水印木刻作品时,一见到这套《阿Q正传》,破例全套收藏。

  赵延年为鲁迅作品插图的还有《狂人日记》《鲁迅在广州》《孔乙己》《鲁迅评水浒》《祝福》《故乡》《伤逝》《白光》等等。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赵延年艺术生命勃发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的作品占了他全部作品的绝大部分,而为鲁迅与鲁迅作品创作的木刻又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延年是鲁迅倡导的黑白木刻艺术的忠实继承者与创新者。赵延年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并于1991年获得最高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中国美术界协会联合颁发的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波特莱版画博物馆等国内外几十所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2010-09-08 nw.D1000FFN_20100908_4-00020 2 2010年09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