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不是梦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开始实施
新华社记者 李学梅
据新华社巴黎7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学梅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27日至28日在该组织所在地、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举行特别会议,正式批准了《基准文件》,它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了具体实施的决定性阶段。
ITER计划是一个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而设计的国际托卡马克实验,目的是采用类似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使氘、氚在极高温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洁净能源。
与其他能源相比,核聚变的原料取自海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同时它还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也几乎没有放射性危害。
ITER计划1985年由美国和前苏联联合倡议,后因种种原因搁浅,美国也曾一度退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该计划重新得到重视。中国于2003年初开始参与,美国于同年晚些时候回归,韩国和印度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加入,从而使这一计划的参与方达到7个,参与国达到33个。
2006年5月24日,上述七方草签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年11月签署了ITER条约。2007年10月24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根据协议,各参与方主要通过实物和资金两种方式为ITER计划作贡献,研究成果各方共享。
28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在会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表示,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
罗德隆说,ITER又被称作“人造太阳”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参与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也是出于长远的能源战略考虑。他说,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能源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中国一方面在化石能源和裂变能源方面继续努力,一方面也在寻找替代能源。现在来看,ITER可能就是真正长远、可靠的解决之道。
罗德隆说:“以ITER计划的方式生产能源,即通过从海水里提取氘发生聚变反应,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产生的能源就与300升汽油相当,从原料方面可以说是取之不尽;从清洁方面来看,它又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及高放射性核废料,所以无论从环保还是安全的角度来看都十分理想。”
ITER计划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7年年底开始至2019年,为实验堆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持续20年,为热核聚变操作实验阶段,其间将验证核聚变燃料的性能、实验堆所使用材料的可靠性以及核聚变堆的可开发性等,为大规模商业开发聚变能进行科学和技术论证;第三阶段历时5年,为实验堆拆卸阶段。实验阶段结束后,各参与方还将同时进行示范堆建设,为最终实现商业堆开发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