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走读浙江·探访

追溪三人行

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西溪故事

  西湖以西,这片曲水弯环、群山四绕、生态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湿地,曾经建起过众多的寺庙庵堂、别业及藏书楼。但由于历史原因,西溪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人们对西溪的认识也是熟悉而陌生。

  从21世纪初的西溪综合保护工程开始至今,杭州不仅修复了西溪的生态,还不断挖掘与保护西溪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前,杭州正式成立了西溪学研究院,西溪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西溪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笔者近日特别采访了研究院的几位西溪学专家,试图从他们近年来研究西溪的脉络里,讲述鲜为人知的西溪故事。

  陈博君写湿地生态“暗战”

  明年春天恢复花朝节

  “来西溪,就该仔细领略湿地动植物的生存故事。”西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说。

  “十五六年前我就来过西溪。水葫芦的变化,就能折射出这里生态的变化。”陈博君回忆起年轻时自己坐着水泥船从蒋村乡的渔码头出发进入西溪,一路上不见水面只见疯长的绿色水葫芦。“这些被人们视作‘洪水猛兽’的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是我国多年前专门从南美引进的植物,不仅适宜观赏还能净化水质。但是因为当时西溪湿地养猪,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让喜欢吃‘污染’的水葫芦迅速繁衍。无辜的水葫芦也因此被人们厌恶。”陈博君一边说,一边拿出水葫芦开花时的照片给记者看。

  如今,变身国家湿地公园的西溪早已不再养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葫芦已恢复了人们喜爱的“凤眼莲”身份,成为湿地水生观赏植物中的一员。如今的湿地是各类植物的理想居所。据统计,西溪湿地共有本地植物461种,2005年以后,为了丰富湿地植物多样性,建成湿地植物园,湿地又引进外来植物600余种。

  “近年来补种大量的柿子、芦苇等乡土植物,就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火柿挂枝、秋芦飞雪;为营造水景,湿地还引进了再力花等观赏植物,丰富湿地的景观。”陈博君说。

  不过,对于湿地来说,仅美观还不够,生态平衡也很重要。陈博君和他的研究团队对外来植物保持着应有的警惕。他们开展了一项名为“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生态适应性与入侵风险研究”的课题,已被列为西溪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之一。

  如果说人们对湿地环境品质提升的感知基本是视觉上的,那么动物的认知更本能和全面。“鸟和鸟之间应该是会交流的。他们互相告知,有一个叫西溪的地方适宜居住,于是越来越多的候鸟,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结伴而居。甚至在山林生长的锦鸡也跑到湿地来生活了。”陈博君说。2005年,西溪湿地的鸟类品种只有78种,而2008年就达到126种,这几年间鸟的种类逐年递增,今年又发现了3种新的鸟类。

  在陈博君的案头,还摆放着一个值得期待的计划:一个因花得名的中国传统节日——花朝节,明年春天有望在西溪湿地恢复。湿地植物园,拥有总长1.6公里的“绿堤”——西溪具备打造“浓酽诗意美”花朝节的条件。除了这个工作计划,热爱写作的陈博君还有一个个人计划想要完成——研究遍西溪的花草鸟鱼,用人性化的视角写一本它们之间如何“暗战”的生态故事。

  土默热“红学”指向西溪

  大观园就是洪昇的西溪故园

  西溪自古是高人雅士的隐地,这里是《长生殿》作者洪昇的故乡,还在清初成立过著名的女子诗社“蕉园诗社”,出现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有一个叫土默热的红学家,大胆地将这些人与《红楼梦》联系了起来。“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正是洪昇,而金陵十二钗的原型正是西溪“蕉园诗社”的“前五子”、“后七子”——12个年轻美丽、聪明风流的女诗人,而大观园的原型乃是洪昇以及蕉园姐妹在西溪的故园。

  土默热红学自从几年前正式付梓出版开始,就一直在红学界备受争议,但土默热的研究却并未停止。他不久前也被聘为西溪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今年我又有了新的考证结果,如今的西溪依然能找到大观园的蛛丝马迹。”土默热对笔者说。

  在西溪湿地公园内有个按照历史恢复的建筑叫作“高庄”。“高庄”曾是清初权臣高士奇为接待康熙皇帝南巡而修建的园林建筑。土默热认为,《红楼梦》“借省亲事写南巡”,书中描写的元妃省亲故事,就是按照康熙皇帝巡幸高庄的场面描写的。

  据土默热考证,康熙皇帝在1699年来到这里时,从杭州到西溪只能乘船而入,就是从“松木场”上船,在“木桥头”登岸。这个木桥头因此被改称“御临桥”,民间俗称“王家桥”。这个“御临桥”就在高庄的门前,桥旁原来还有康熙停船的一个水池,叫做“御临池”,御临桥下当时还有一个河闸,是税关对过往商船收税的地方,也因此被改称“御临闸”。

  他认为,《红楼梦》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登船之处的“沁芳桥”,以及桥边的“沁芳池”和“沁芳闸”,即所谓的“沁芳三址”,其创作原型就是以上所说的“御临三址”。“《红楼梦》的桥、池、闸叠合在“高庄”这个地方,应该不会是巧合吧?”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里统称为‘沁芳’呢?因为它就位于‘沁芳溪’上。这个沁芳溪在当时的真实名字叫做‘流香溪’,乃是西溪的一条支流,有时也作为西溪的代称。‘流香’和‘沁芳’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土默热对自己的分析很有自信。

  徐吉军抛出惊人新说

  沈括“梦溪” 梦的是西溪

  对省社科院研究员、西溪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徐吉军来说,与其研究《红楼梦》、《水浒》等文学名著与西溪的关系,不如独辟蹊径,研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杭州本土科学家沈括与西溪的关系。

  “我的老师是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的杨渭深教授。我对沈括的认识,主要得益于他对沈括的研究。北宋时期,杭州出过这样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还与西溪产生过那么深厚的联系,不研究太可惜了!”徐吉军说。

  沈括(1033—1097),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的科学家。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文武兼备,在科学研究上卓有成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技史大家李约瑟赞颂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最卓越的人物”,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据杨渭深、徐吉军等人的研究,北宋时,沈氏世居杭州西溪,驰名遐迩。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曰:“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皇祐四年(1052)十月,葬父于钱塘龙居里。熙宁二年(1069)八月,葬母于钱塘。其从侄沈遘,著有以家乡西溪为名的文集——《西溪集》十卷。

  徐吉军说,《梦溪笔谈》中沈括自己说自己家的祖坟就在钱塘西溪,他侄子沈遘写的《西溪集》,都证明了沈括一家对于西溪的眷恋之情。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定居镇江,在梦溪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撰述的巨著。《梦溪笔谈》虽然不是在西溪写就,但是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其实‘梦溪’梦的就是西溪。这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考证。”徐吉军说。

  徐吉军接下来的计划是寻找沈家在西溪的祖坟,“听当地人说那个墓冢还在”。整天为保护挖掘杭州本土文化奔波忙碌的徐吉军,打算一有空就再去西溪看看,为自己的推测找到更多的证据。


浙江日报 走读浙江·探访 00014 追溪三人行 2010-07-30 nw.D1000FFN_20100730_8-00014 2 2010年07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