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欧陆风情满山城
记者 聂伟霞 报道组 徐晓军
青田临江路上的一家西餐馆 本版摄影 徐晓军 |
欧式建筑在青田随处可见 |
爱喝意大利浓咖的青田侨联前任主席 |
华灯开启了青田的夜生活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意大利人Claudiopaoauelci和Loreneocoshi漫步在青田的圣旨街,他们选择了一家名叫“皇马”的西餐厅。“我在这里住了四年了,很喜欢这个小城,这里有我熟悉的家乡美食,还有许多能讲意大利话的青田人。”
临江路“欧陆风情一条街”,是Claudiopaoauelci的最爱。在这里,集中了上百家酒吧、咖啡馆,从装修到美食,都与世界同步:纯正的巴西咖啡,法国乡村酒窖里地道的红酒,正宗的意大利牛排……
浓浓的欧陆风情,缘于青田有23万海外华侨。他们居住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都遵循着“国外创业、回国投资”的生活路径,给48万人口的青田山城带回来了异域风情。
青田
位于浙江省中南部,瓯江中下游,是丽水市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建县于公元711年,因县城北隅山麓水田盛产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
上午10点,小山城的人们陆续忙碌起来,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不是这里的太阳升得迟,是青田人的生活习惯接近欧洲时间,喜欢迟睡晚起。”在青田的“拉斐”咖啡馆,60岁的陈耀东喝起了一天中的第一杯咖啡。
陈耀东,一位卷发、高鼻梁和长着一双深凹大眼睛的中德混血儿,却是土生土长的青田人。这位青田侨联的前任主席第一喜好就是喝咖啡,而且,和大部分青田华侨一样,最爱意大利浓咖。
华侨回国创业,
侨乡刮起欧陆风
青田临江路,号称“欧陆风情一条街”,集中了“捷捷”、“瓯洲之星”、“本色”等100多家咖啡吧、酒吧、西餐馆,特别到了晚上,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展示出万种风情。这里是当地人社交、聚会、洽谈生意的好去处。
“原本这里是破旧的老街。” 李焕军称得上青田“咖啡第一人”。今年40岁的李焕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青田的出国潮出国。1994年,他带着绿卡回到青田创业,在青田龙津路街开出了第一家咖啡吧,营业面积只有40平方米。
“以前,我店里的客人都是回国探亲的华侨。”李焕军说。“他们在国外创业很艰苦,舍不得上咖啡馆。回国后,到咖啡馆喝咖啡反而成了身份的象征,那时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2000年,回青田探亲的华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李焕军瞄准了商机,在临江路上又开出了青田规模最大的西餐厅“欧洲之星”,占地400多平方米,消费品种也从咖啡到各种西餐一应俱全。
此后,一家家咖啡馆、酒吧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青田华侨在外多从事餐馆业,回国后,他们也选择投资餐饮业。一些刚从国外回来创业的年轻华侨,也习惯于丰富的夜生活,临江路“欧陆风情一条街”慢慢繁华起来。
“在青田任何一家咖啡屋,你都可以喝到正宗的欧洲咖啡,品尝到正宗的红酒。”拉斐西餐厅总经理王益勇说,在这里一天能卖出100多杯意大利浓咖啡。
而红酒,正在成为回国创业的华侨的新领域——因为国外一瓶七八欧元的红酒,在国内可以卖到不菲的价格,比国内红酒更有竞争力。李焕军就在丽水开了好几家红酒庄。
现在,“欧陆风情一条街”成了青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来自大都市的游客。据统计,去年来青田的100多万游客中,慕名“欧洲咖啡红酒”而来的就占了不小的比例。
夜深了,外汇牌价还在跳动
“洋”味渗入山城
回国的华侨,带回来国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亲戚朋友,青田普通人生活的“洋”味越来越浓了。
今年36岁的朱泽康是青田政府机关上班的公务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有四个兄弟姐妹分别到了法国和西班牙。
晚上七点多钟,记者来到了青田县鹤城镇宝幢社区朱泽康家。刚进家门,朱泽康正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二姐在通电话。
“因为有亲人生活在法国和西班牙,所以非常关心法国和西班牙的新闻,从萨科奇上台和西班牙世界杯夺冠,件件都让我牵挂。” 朱泽康说。接听越洋亲情电话是他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咖啡、香水、巧克力、酒、挎包、衣服……记者看到,朱泽康吃的、用的很多都是进口的,包括儿子吃的奶粉和用的尿不湿都是亲人定期从国外捎回来的。
朱泽康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越来越“洋派”。外地有朋友来,他习惯以西餐和咖啡招待,还经常携家人光顾老外经营的匹萨店,听说吃牛排会让人身体强壮,他就常常带儿子去吃牛排。
朱泽康的母亲今年70多岁了,但是,浑身上下穿的也是名牌。“以前是我们往国外寄东西,现在是国外一包包往国内寄。”老太回想起10年前,儿女们都刚刚出国那阵子,她经常跑邮局寄包裹,为的是给国外的孩子省点钱。现在只是偶尔会寄一些家乡土特产给他们“解乡愁”。
老太太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到中国银行去看外汇汇率,看得多了,牌价上红红绿绿的数字老人都懂。白天,老太太用一个小本子记下外汇牌价,到了晚上,通过电脑视频,通报给国外的亲人。
这几年,国外的亲人都是把积蓄交给在国内的亲戚帮忙打理,或投资,或购房产,遇到公益事业筹资,兄弟姐妹也会委托老太太替自己出资贡献力量,老太太就是他们在国内的“管家”。
像老太太这类国内“管家”青田有很多,为了方便他们随时了解外汇情况,夜深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银行外汇牌价仍不停地跳动——这是只有青田才有的奇特现象。
家家户户有华侨
山沟沟涌现“联合国村”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到了被称为深山里的“联合国村”——方山乡龙现村。村民主任吴小舟告诉记者,龙现村现有800多人,其中有650多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欧元汇率是8.57,柜面价是8.45。”在村中央一家商店门口聚集着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他们正讨论着当天的欧元汇率。
“这里每家每户都是侨眷,村民口袋里装的都是欧元、美元,自然最关心的是汇率。”吴小舟介绍,“就连村民见面彼此的问候语都是‘今天汇率多少?涨了没有?’”。
龙现村是青田华侨发祥地之一。这里每家每户都有华侨,最多的一户华侨多达70多人。
在这个仅有200余户人家的村庄,保存较好的华侨历史遗址保护点就有20多处,如今已成为游人观光的一大景观。
在村头一棵百年梧桐树下,静静卧着一座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老宅子虽然已经斑驳陈旧,但墙上的这些外国国旗和地球仪,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主人在海外的豪华生活和衣锦还乡的气派。
这座老宅的主人是首次将石雕、茶叶带到欧美的龙现人吴乾奎老先生。房子建于1930年,依次有照壁、门楼、宅楼和厢房,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村里吴亮镕老人说,当初造房的主要建材,如钢筋、水泥,是主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从美国直接运来的,通过海运运到温州港,再由挑夫挑到青田。目前这座宅子已被列入省文保项目。据统计,类似的欧式建筑在青田县有20多座,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和老宅一起流传于世的,还有主人的创业故事。1905年,吴乾奎带着青田特产茶叶和石雕来到比利时。在比利时赛会上青田茶叶获得了银奖,吴乾奎也因此名声大噪,赚到了第一桶金。中国驻比利时商务大臣赠给他的“海外观光”匾额,现在还挂在中堂。
次年,吴乾奎带着石雕来到了美国。1915年,青田石雕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一时震惊世界。从此,青田石雕就源源不断地销往美洲、欧洲等地。
龙现村的村民在吴乾奎的帮助下,一肩扛着茶叶,一肩背着石雕出国创业了,闯出了一个“联合国村”。
如今,“联合国村”里有着许多新鲜事。经常有不同国籍的孩子被送回老家来读书,村里的幼儿园30多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不是华侨,成了名副其实的“联合国班”。有人开玩笑,村中孩子打架,都有可能是一场“国际纠纷”。
村里十分重视发挥海外华侨的作用,不仅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华侨的大力支持,在建设新农村中,也需要海外华侨建言献策。村里已经向各户发出动员令,一方面让华侨为龙现村多出点子,多作贡献;另一方面,让龙现村进一步与世界接轨,接收世界各地的新信息,感受世界各地的新变化。
往日闭塞、偏远的山村,瞬间与世界拉近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