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战略引领
温州迈向宜商宜居大都市
实施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
新闻事件:
6月10日,《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咨询论证会召开。该规划是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规划中,率先进入咨询论证阶段的。省产业集聚区规划调研论证工作组经实地考察、调研后,对规划提出了切中肯綮的初步修改意见。
为贯彻落实我省建设产业集聚新平台的战略决策,温州市编制了《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包括八大功能区,分别是商务行政区、滨海现代产业区、灵昆服务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状元岙综合港区、半岛生态科技产业区、洞头科教旅游商务区、大门临港产业区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温州市相关部门进行反复协调研究,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的衔接工作,以做好产业集聚区的土地保障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区块的落地实施。
论证会上,专家组和省级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省规划调研论证组肯定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建议温州市进一步全方位地细化研究温州大都市圈建设专题,进一步深化与海洋、环保、土地、建设等部门相关规划的衔接,进一步在规划中体现出科技、人才支撑在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实施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规划面积1645平方公里的沿海产业带,从直观上看是拓展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但不仅仅是着眼于增量,更重要的是以这个空间为平台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温州将举全市之力把它建设成为温州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传统产业提升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一是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挥温州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的巨大潜力,深入实施汽摩配、泵阀、电气等10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延长整合,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工业小而精、商业小而专、服务业小而优的发展格局。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推动民营企业与大院名校、科研中心共建创新载体,推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抓好研发、成果转化、创新示范、孵化、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二是推进空间布局优化。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主引擎,加快总部基地、科技创意园、物流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2012年之前服务业比重要达到50%。解决城镇空间布局比较混乱、规划与现状脱节的问题,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市、区)城镇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沿海产业带建设与大都市区建设融合、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对接。三是推进新兴产业集聚。着手规划建设360平方公里的瓯江口新区,努力把它建设成为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发展方式转变主平台、民营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依托新平台,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光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1
五大战略引领
温州
迈向宜商宜居大都市
实施先进文化
引领发展战略
新闻事件:
6月11日,温州市举行座谈会,总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宣布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以及最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名录名单,倡导“文化遗产 人人有责”的主题。
近年来,经过全国文物普查和大规模“非遗”普查,温州市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财富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和传承状况。目前全市已确定的重点“非遗”项目2.7万余个,其中列入县级以上“非遗”名录的有857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258人,乐清细纹刻纸和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两个项目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9万余处,列入有各级文保单位5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设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基金,成立了东瓯文化研究保护中心。
座谈会上,非遗及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和传承代表人交流了遗产保护的经验,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再传人”、挖掘温州文化资源、集合社会保护力量等问题。
今年温州市将对夏鼐故居、让平祖居、飞鹏巷陈宅、东瓯王庙、益康钱庄等文物进行重点抢救和保护。
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战略。温州文化底蕴深厚,温州人历来崇尚教育、热爱歌舞、精于工艺。去年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首次进行文化竞争力评价,温州名列第一。温州将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促进先进文化与产业、消费、服务融合,促进先进文化与人的思想、行为、风俗、信仰融合,促进先进文化与改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提升城市竞争力融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全民素质提升。着眼提高人的体能、技能、智能,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开展“道德温州”、“责任企业”主题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提升人的素质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二是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提升作用,提升特色优势行业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建设中国经贸(温州)设计中心,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产业,提高温州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三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温州传统民俗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以先进文化整合社会规范,引领社会风尚,协调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自我关系。四是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打造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市”。五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来抓,深入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提炼城市文化主题,弘扬新商业文明,打响宜商宜居城市品牌。六是以先进文化引领提高温州的美誉度。按照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的要求,把塑造温商形象作为提升温州形象的重点来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宣传交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努力提高温州文化的影响力。
5
瓯江新貌
改革开放三十年,因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她声名鹊起。在她并不富饶也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充满了奋发向上、争先图强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民营经济蓬勃之势如星火燎原,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让“温州模式”世人瞩目。三十年筚路蓝缕胼手砥足,让她彻底改变了城乡面貌,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就是充满魅力的温州。
如今的温州,拥有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有641家,21家民营企业跻身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人在全国182个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000多个,从事虚拟经营的企业有1000多家,市场营销网络年销售产品达6000多亿元。她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203个,一大批企业代理收购经营国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她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资本输出地区之一,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温州人经济。
如今的温州,正在实施产业结构大调整,引领无数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她正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链重组整合促进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实施城区“退二进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现在的她已拥有34个全国性生产基地,汽摩配、泵阀、电气、风电装备、服装、鞋业等16个特色优势产业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较为完备,产品在全国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如今的温州已是脱胎换骨。她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11.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70多平方公里。过去的她,对外交通是“水路一条”,而今已形成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对接联动的立体交通网,从交通末梢转变为交通枢纽。
这是她的辉煌的过去,而今天的温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围绕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和营造创业富民、健康舒适的优良环境这一目标,在“五大战略”的引领下,大踏步前进。
——大力实施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加快构筑温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实施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战略,加快打造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加快提升温州区域文化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加快推进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促共进。
“五大战略”引领,温州正在化蛹成蝶,全新蜕变。
3
洞头半岛工程建设
实施生态环境优先战略
新闻事件:
5月13日上午,2010年温州市文成县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在玉壶镇启动。该项目总投资200多万元,由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出资建造。经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确认,该项目是全国首个以固碳增汇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吸碳功能,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因此森林被称为陆地上最经济的“吸碳器”。
据温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温州已在苍南、瑞安等地开建了4个碳汇造林项目。碳汇造林是在无林地上种植吸碳固碳能力强的树种,来增加森林储积量。而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则是在现有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通过抚育管理、补植、改造等经营措施,来增加该片林地的森林储积量,以提高该片林地的吸碳、固碳功能。碳汇造林要在无林地上种植,但温州市内无林地越来越少,生态公益林却有400多万亩,开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潜力很大,今后温州市将继续大力推广森林经营碳汇项目。
这个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总面积2万亩,规划增种竹柏、浙江楠、樟树、闽楠、枫香等吸碳固碳能力强的树木。意大利米兰文成同乡会会员筹集50万元捐赠给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指定用于该项目,以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环境优先战略。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城市生态化、生活生态化,把温州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一是强化环境治理,开展美化家园行动。坚持“科学、依法、全民参与”,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推进国家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宜居城镇和优美乡村。二是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发展清洁生产,实施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加快森林碳汇建设,培育低碳模式下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构筑低碳经济体系。三是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四是着力把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使山区走出一条非工业化的全面小康现代化之路。五是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环保优先的认同,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实施大都市区建设战略
新闻事件:
在2月22日举行的温州市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温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把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这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温州将建设5大“镇级市”,被外界称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一大首创。
温州市推行“镇级市”改革的5大强镇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百年重镇”平阳县鳌江镇,“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基地”瑞安市塘下镇,“中国阀门之乡”永嘉县瓯北镇,闻名遐迩的“中国低压电器王国”乐清市柳市镇。
按照我国目前对城市标准的划分,人口10~50万为中等城市。据统计,温州市五个强镇常住人口为20~30万,镇域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均在6平方公里以上,这些超大型镇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城镇规模、社会管理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多年来,这5个超大型镇的生产力和城市建设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镇级行政体制的束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发展。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设县级市的标准,五大强镇均已“达标”或“超标”。
2009年6月底,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强镇扩权、建设“镇级市”系统工程全面启动。温州市委主要领导表示,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不是简单的机构增扩、放权扩权,更不是干部人人提拔,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强镇,镇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实施大都市区建设战略。按照中央和浙江省对温州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定位,着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功能,以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工业化,带动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和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把温州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做强城市功能。按照中心集聚、区域联动的思路,着力构建温州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打造市域一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以中心城市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滨江商务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公司总部、金融机构、购物中心的集聚区。二是推进城市化,建设镇级市。针对目前30个强镇区域面积占全市1/10、人口占2/5、经济总量占1/2强,但普遍是工业比较强、三产比较弱,管理体制沿袭农村乡镇的实际,从去年开始筛选5个强镇实施城市化试点,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和理念,抓好科学规划、强化城市功能、增强整体实力、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惠泽民生,全面提升强镇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着力解决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促进强镇向城市转型升级。三是更大范围考虑空间布局,建设组合型城市。跨区域成立协调机构,加强对市域强镇、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等重大布局的协调,实现现有行政区划下的资源共享、互动发展。四是实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突破乡镇行政区划,通过城关镇、强镇、中心镇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2
三洋湿地
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
新闻事件:
5月12日,来自全球8个国家的近20家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40多位代表抵达温州,开始了“对接世博,海外华文媒体看温州”活动。温州市侨办透露,这是温州首次邀请海外华文媒体集体来温参观。
温州是著名的侨乡,有43万华侨、200多个海外温籍社团,侨务资源丰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温籍华侨回乡观看。“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借助海外华侨力量,吸引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温州。本次活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内外温州人互动,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温州风采。”温州市侨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由温州市政府主办,温州市侨办、市新闻办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法国、阿联酋、巴西等8个国家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等,其中近半的海外华文媒体是由温籍侨胞创立。
在温期间,40多位海外媒体的总编、记者用镜头和笔墨,聚焦正泰、康奈等温州民企,捕捉江心屿、雁荡山优美风景,参观了解温州城市建设,走近温州民俗风情,深入透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欧洲最大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社长张晓贝在参加完上海世博活动后,马上赶到了温州,他表示:“我们将把自己在温州的所见所闻、温州点滴的发展变化,传递给全球各地的华人。”
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内外温州人是温州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特色优势、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温州发展历程是同内外温州人互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是内外温州人全面互动的最好时机。温州将因势利导,以经济为重点,围绕拓市场、增优势、聚合力,充分发挥温州人经济网、信息网和人际网的优势,支持温州企业和温州人走出去发展,鼓励引导在外温州人回乡创业,实现全面互动发展。
一是加强联络平台。发挥在外温州商会、经济贸易促进部门等作用,增进在外温州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归属感,凝聚海内外温州人的力量。二是拓展市场平台。发挥商的优势,提升温州人营销网络,打响区域品牌,合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扩大空间平台。坚持内聚外拓,引导温州的企业家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促进温州企业在更大范围里辐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四是启动项目平台。依托中心城区和沿海产业带、滨江商务区、瓯江口新区、温州生态园等发展平台,引进在外温州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环保设备等领域的优势项目,建设总部经济园区,打造国际品牌营销总部,支持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五是创新融资平台。发挥温州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创新融资平台和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民间资金与发展的对接,打造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六是深化开放平台。顺应温州城市日趋开放的潮流,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的流动,扩大区域合作交流,深入推进对外开放。
4
温州大戏院
温州机场新大厅
世界温州人大会
□ 包璇漪/文 王胜利/摄
合力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