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和海塘告诉我们……
管哲晖
管哲晖
我跟海塘还真是有缘。
从1995年进报社不久发的第一个头版头条《省委书记三上海塘》开始,到后来几乎每年防汛防台都要到一线去,采访报道的一大重点总是沿海地区因海塘标准低、海水漫灌,需要紧急救援群众、安置灾民,而这,也一直为省委、省政府领导乃至中央领导多年高度关注。
我还记得,1997年11号台风,风暴潮“三碰头”,全省一线海塘几乎全部倒塌,沿海海水倒灌面积达95万亩,水深1-3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97亿元。风灾过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修起来”的口号,借鉴了“9417”号台风后温州部分修建高标准海塘的经验,号召“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用三到四年,把沿海防御能力偏低的1000公里重要海塘,建设成50—100年一遇的高标准海塘。
2001年初,历经3年,浙江历史上首次进行的海塘大规模建设全面告捷,1020公里高标准海塘巍然矗立于浙江沿海,从此,再没见到海水倒灌之象。
说也怪,自海上长城筑起,强台风连续几年没“敢”正面袭击浙江,直到2004年8月,近半个世纪以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云娜”,可以说“真正”检验了高标准海塘的作用。面对“云娜”,浙江人民“砸锅卖铁”兴建的近1400公里标准海塘岿然不动,无一坍塌、决口,沿海无一人因海潮淹没而死亡,创造了新中国抗台史上的奇迹,也催生了我这篇《最强台风摧不垮浙江千里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