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不夜村”
严元俭
严元俭
3年前的3月21日,本报一版刊发通讯《夜访“不夜村”》,报道了发生在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柴家村的新鲜事。这是本报《迈向新农村的脚步》——大山深处看变化系列报道中的一篇。写的是该村通过柑橘加工、销售方式的创新,引来八方客,购销两旺,穷山村成了“不夜村”。
3年后的今天,这个村有什么变化?
6月1日,记者重访柴家村,看到了这么一个场面。在柑橘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的厂房里,密密匝匝围满了人,人群中是张大圆桌,桌面上摆着一大捆尚未解扎的百元大钞和几叠各种面额的现钞。
“曾重阳,3025元。”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闻声伸手,开心地接过一叠钱。
“徐水英,2800元。”一个满脸春风的老奶奶笑声响亮。
这里,正在给农民发工资,当天,一共发了40多万元。
曾重阳75岁了,可说话举止像个小伙子。他说,在这里给橘子套装保鲜袋,若是点工,一天报酬35元;若是计件,有高有低,多的一天超百元。点工计件,各凭自愿。
这里有伴,活儿不重,老人们都爱到这里来干“点工活”。有个89岁老人来上工,叶先明的哥哥叶志明见了,迎上去送他回家。给钱,老人不要,要的就是能让他干活。一送再送,老人才答应不来。
在柴家村,干“点工活”的工资年年涨,一天的最低工资,2007年是25元,2008年是30元,2009年下半年起是35元,今年下半年起将提到40元。到柴家打工的绝大多数是周边农民,也有一些从河南、江西来的外省人。柴家村发出的工资,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大半年时间,已达1100多万元,比3年前同期增了近一倍。
谈起柴家村的柑橘贩销,叶先明最得意的是出口。
2007年,叶先明先试出口生意,销了7个货柜,共175吨。2008年,村里有实力的贩销户都涉足出口生意,卖了70个货柜,是上年的10倍。2009年,柴家人建起柑橘出口基地,出口150个货柜,共3750吨,又比上年翻了一翻。
出口柑橘要确保质量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量不能超标。以前,他们靠自建柑橘基地,做到了。前两年,柴家柑橘出口量猛增,靠已有的基地供货已经远远不够,若收购千家万户的柑橘,是很难做到家家户户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怎么办?
这难不倒柴家人。这几天,柴家柑橘合作社正在一家一家地同橘农签订柑橘病虫害防治协议。协议规定:农药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病虫害由合作社统一防治。农药市场价和防治成本费一分为二,一半由合作社补贴,一半由橘农在柑橘出售后交付。因为上述“两统一”对橘农很有利,目前全村已有80%的橘农与合作社签订了协议。
合作社的钱从哪里来?
叶先明答:有两个来路。一是统一购进农药,与市场价比,农药价格下来了。二是农药不超标的柑橘可以放心出口,柑橘销售价上去了。一下一上,合作社就有利润了。
叶先明说,这样做之后,今年柴家的出口柑橘可望又比去年再翻一番。
柴家村,还是那个柴家村。只是,日子比当年的“不夜村”过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