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省人力社保厅和本报举办的人才交流大会上,3.2万人 前来应聘,达成初步意向1.21万人,现场签约1370人——
春暖求职路
本报记者 阮蓓茜 袁艳 通讯员 闫拥洲
本报记者 阮蓓茜 袁艳
通讯员 闫拥洲
阳春三月,放飞激情。
今天,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本报联合举办“2010年浙江省春季人才交流大会”。参会的1000家企事业单位共提供2.2万个岗位,为跃跃欲试的职场新人搭建一个放飞梦想的平台。
据组委会统计,截至下午2时30分,现场接待应聘人员3.2万余人,达成初步意向1.21万人,现场签约1370人。
有工作,更有圆梦舞台
跟往年一样,为维持秩序,求职者要先到广场上的领票点,免费领取入场券,再凭票进入招聘会场。
上午8时多,和平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排队领票的队伍已经绕场一周了。队伍越排越长,但人流始终有序地向前移动。
记者看到,广场的草坪、汽车引擎盖、大厅的墙壁……都成了学生们的临时写字台,毕业生或交头接耳讨论就业招聘信息,或仔细记录联系方式,准备一试身手。
招聘企业对人才也十分渴求。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陈中介绍,这次人才大会的企业入场券可谓“一票难求”。原本计划安排600家,结果报名的招聘单位一路上扬,最终控制在1000家单位,推出的各类专业岗位有两万多个,90%以上是民营企业。
涨薪水,也秀企业形象
招聘会现场成了招聘单位竞争的舞台。许多招聘单位不仅通过加薪来吸引人才,更是通过展示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抓住应聘者的眼球。
全国著名企业纳爱斯集团的招聘展台上,早早摆上了投影仪,播放集团老总参加央视《对话》节目的录像,让应聘人员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
该企业工作人员童鹏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应聘的毕业生。“没停过,水也不敢多喝。”他说,到场的企业中,纳爱斯的影响力、知名度比较高,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如果合适的人多,企业打算招收近百名高校毕业生。
童鹏介绍,公司在附近宾馆设置了面试点,公司高层将对应聘者面试。
在杭州天堂伞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展台前,员工拓展训练的大幅海报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说,这次企业用心布置招聘展台,希望能体现企业重视员工培训、重视团队精神的氛围,吸引有志之士加盟。
看待遇,更重职业前景
“希望能找到一份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不太在意眼前的收入高低。”在今天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这是今年应届毕业生中较普遍的心态。
在广场外的草坪上,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小蓝正在查阅岗位信息,并仔细地标注出打算应聘的单位。小蓝说:“我希望能找到一家专业对口、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以后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小伙子说:“对待遇方面,我没有很多的考虑。现在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开出的工资都差不多,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可以。求职时,主要还是看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发展是否有利。”
职业前景比工资待遇更重要。招聘会上,和小蓝有相似看法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的求职心态正日趋务实、成熟。
“与往年相比,大学毕业生求职观念有了进一步转变。更加注重招聘单位的发展前途,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能够客观认识和分析自己的能力,衡量岗位的适合度,这是一种良性趋势。
投简历,求职者排长队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大中型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如康恩贝、纳爱斯、天堂伞等公司的招聘摊位前,求职者排起长队,争先恐后地递交求职简历,而相比较之下,一些中小企业摊位求职者少了些。
“今天收获挺大的,一个上午就已收到100多份简历,应届毕业生居多,大部分都适合招聘的岗位,回去后再优中选优。”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摊位前,一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人事部经理涂小勤笑称自己是累并快乐着。
与康恩贝公司一墙之隔的杭州一家传媒有限公司就显得不那么受热捧,一上午只收到几十份简历。负责招聘的王丽说,毕业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强,有工作激情,公司很欢迎毕业生的加入。
人才多,外省企业“淘金”
这次招聘会也吸引不少外省企业和毕业生慕名而来。
叶立新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已有一年,日前在网上看到这里举行大型招聘会,就只身一人赶来。“1套西装,4趟火车辗转,7场招聘会”他用简单的数字来形容这些日子的求职生活,他说:“这次招聘会有不少适合我的岗位,而且浙江企业历来重视人才,提供的岗位薪酬优厚,又有发展潜力,我要好好把握机会,争取留在浙江。”
上午8时,大多数招聘工作人员还没到位的时候,苏州凯牌木业有限公司已经物色到第一位人才。负责招聘的胡忠华经理说,他们早晨6时就从苏州出发,赶到杭州参加招聘会,“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较多。这次从苏州赶来,就是想在杭州招到更多的销售人才。”
从事渔业物流的海南厚水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专程从海南赶到杭州参加招聘会。负责现场招聘的陈小姐说,公司发展需要人才,浙江渔业发展较好,这次招聘会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在这里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才来充实公司的实力。
采访中,不少外省企业表示,浙江的人才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之前从浙招来的人才,大都在企业担任重要岗位,浙江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潜力已经具有聚集效应,很多单位都在杭州设立了办事处,随着经济回暖,打算进一步开拓浙江市场。
(本报杭州3月1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