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身亡,公公婆婆失去唯一的儿子。当时才25岁的她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招夫上门赡养公婆。30多年来,江山市塘源口乡塘源村村民朱江月用一片真情和爱心侍奉着公公婆婆,演绎着跨越血缘的感人故事。
1975年2月,22岁的朱江月嫁给相隔5公里的本乡塘源村村民毛善文。婚后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夫妻俩互敬互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久,儿子毛一鸣出生了,一家人喜上眉梢。然而,1978年的一次意外事故,夺去了毛善文年轻的生命。儿媳才25岁,总不能让她照顾我们一辈子吧?公公婆婆的心思,朱江月何尝不知,她暗自拿定主意:继续照顾公公婆婆。
1979年,经热心人牵线搭桥,朱江月与现在的丈夫柴珠本相识。初次接触,朱江月就坦诚地向柴珠本吐露了要照顾公公婆婆、不外嫁的心思,请他慎重考虑。柴珠本深为感动,两颗心走在了一起。1980年,柴珠本顶住社会舆论的压力,毅然告别父母落户塘源村,与朱江月一道,共同挑起毛家四世同堂的生活重担,用人间温情支撑这个特殊家庭。
朱江月与柴珠本结婚后,家里相继添了两位新成员:儿子柴小敏和收养的弃婴柴丽敏。朱江月上有公公婆婆和祖母三位老人要服侍,下有3个孩子要照料,还有自己父母及兄嫂去世时丢下的2岁侄儿郑小剑和6岁侄女郑小琴要照顾。娘家离塘源村5公里,翻山越岭路难行,但她每星期都回娘家一次,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为侄辈缝补衣服。
3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真情都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婆婆郑春月说起了儿媳妇的几件小事:1992年夏天,老人不慎跌伤。在医院的28个日日夜夜,朱江月与老人形影不离,边喂药边宽慰她,天天为她擦身换衣,端屎接尿,有时一夜起床10来次。2002年夏天,她再次生病住院,儿媳连续11个日夜坚守在病床边伺候,同病房的病友都连连感叹:“这样的好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
朱江月孝敬老人、勤劳贤惠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使这个特殊的家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