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天到刘庄开会,休会时,我在湖边漫步。走着走着,就看到了那块太湖石,上面是一幅毛泽东主席赏雪的瓷板照片,下面的文字为:“一九五三年冬,毛泽东主席在刘庄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看到窗外下着大雪,西湖银妆素裹,兴步湖畔,留下了伟人永恒的纪念。”我一下子心血来潮,如果能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留下一份文学性的记录,必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八年四月,在浙江省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确定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名为《大国根本》,列入“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然一旦进入创作阶段,我才发觉,这是多么高难度的动作,我简直是不自量力。跑遍了杭州市的大小书店,还让儿子帮忙,在网上购书,只要有关宪法的,全成了我追踪的目标。大包大包地抱回家,相关写作参考的书,总共有一百多本了。一有空,就读书。
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根本》,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为大背景,着重描述中国共产党以高远的政治眼光和博大的政治胸怀,组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起草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后,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制定了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根本》的核心所在,为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西湖开展工作。从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次年三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宪法起草小组,口头谈过许多意见,在文字上做过多次修改,并在几个稿子上多次写下了批语。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庄严诞生。
历史选择了杭州,作为新中国一个光辉的起点。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根本》便从这个历史高度,开始徐徐展开。
同时,为强调本书的个性,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特别是新中国第一个的,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新中国第一例“民告官”案,等等,均浓墨重彩。
我在写作过程中,有点追求,便是力求史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根本》是文学作品,不是回忆录,更不是资料汇编,所以,除了注重史实性,更要有文学性。
整部作品的结构安排,颇费了心思。因为是大题材,所以眼界要高,胸襟要广,气势要大。主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必须展现。同时,要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内五章,以时间为轴线,依次展现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明的曙光,民主的生命,共和国的基石,失范的困厄,理性的秩序。这五章的写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然而,通篇皆如此,就显平实,继而平淡了。
序章,尾声,为我思考最久也最苦的章节。最终确定,以《共产党宣言》为开篇,这个起点很高,也使整部作品的立意得以强化,有了思想的源头,有了内在的逻辑。序章高上去了,尾声更难,一般的事情都太小太轻了,压不住。起码煎熬了十几个日夜,终于有了灵感,序章是“向马克思汇报”,尾声何不让“马克思对我说”呢!
于是,如同网络的虚拟世界,我在马克思故居,对马克思说了许多。他写了巨著《资本论》,我请他再写《中国论》。并借马克思的话,为整部作品点题。
马克思转过身来,对我伸出厚实的手,“我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我要再一次发现一个东方大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