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点燃红烛耀山乡
· 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
建设成群众满意工程
· 红色电影进社区
· 象山针织加紧编织内销网
· 千家万户共享先进文化
· 企业需求,就是服务方向
· 让百万农民住进新房
· 我省推广“大拇指运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家万户共享先进文化
——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综述之一

本报记者 张冬素
  编者按 去年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创新文化服务等方面,亮点纷呈,走在全国前列。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报道,全面展示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

  ——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综述之一

  本报记者 张冬素

  到广场看文艺演出、去图书馆听公益讲座、在家门口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无论身处都市还是农村,浙江百姓都可尽情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我省始终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开始,我省建设和发展公共文化的脚步就不断向前,特别是去年省委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工作不断创新。

  文化惠民网络遍布全省

  近年来,我省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并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近年来,全省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总投资达213亿元。去年,我省文化建设总投入63.7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3.06%,比2007年增长29.23%。

  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我省逐步构建起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不仅有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温州博物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县、乡、村三级的文化设施也星罗棋布,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超过90%,70%左右的行政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农村是我省近年来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省财政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不少于1.09亿元用于补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2006年我省启动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全国率先实现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省份。去年5月13日,当最后一个乡镇——景宁九龙乡通上有线电视时,该乡横坑村的村民们兴奋地说:“原来只能看几个台,现在能收32个频道了。”

  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百姓参与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而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精彩。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有9件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十万人家》、电影《超强台风》、昆剧《公孙子都》、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一大批新作品在全国引起反响,受到群众喜爱。

  (下转第二版)

  创新服务 率先覆盖

  我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城乡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受到了城乡群众的欢迎。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在农村,弱点在基层。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先发优势的浙江,正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朝农村,“眼”向基层: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乡镇和村级文化设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积极创作、生产和提供各类适合基层群众生活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产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洒遍城乡每个角落。  (上接第一版)

  我省还专门为农民烹制“对胃口”的文化产品。目前,全省各市、县级广播电视台都开办了专门的广播和电视对农栏目,近三分之二的县级台广播对农栏目开办数量达到每周三档以上。省新闻出版局则连续3年组织实施“百种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工程”,出版了一大批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

  “送”向基层的文化,大大丰富了百姓的生活。2008年全省送演出下乡1.8万场、电影24.1万场、图书184万册,目前全省有50多辆“文化大篷车”、10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485个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各地乡村。从2007年元宵节开始的农民“种文化”活动,已在全省生根开花,大批富有特色、农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在希望的田野上蓬勃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屡有开全国先河之举,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2004年1月,“浙博”成为全国第一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2007年12月,浙江图书馆又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借阅开放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免”字,彰显了政府文化惠民的决心和魄力,也把低收入者“请”进了文化殿堂。现在,我省所有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都常年免费开放。

  一个个创新之举,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目前,嘉兴已初步建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市图书馆在全市乡镇设立了22个分馆,实现图书“一卡通行”和“通借通还”,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借阅市图书馆的藏书。

  我省各级政府还善于调动社会力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由省委宣传部等发起的“彩虹行动”,累计筹集资金7862万元,已有近13.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接受捐赠电视机。台州市在全国首创“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共建机制,并实施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文化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机制,不仅使政府投向文化的钱花得值,而且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文化。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奏出浙江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滋养着千千万万浙江儿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千家万户共享先进文化 本报记者 张冬素 2009-7-3 48256F32002924A6482575E7005038D4[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