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嵊州文化与经济“珠联璧合”
· 玉环木匠到罗马大街找灵感
· 夫妻双双
山区支教
· 民主 公开 竞争 择优
· 新时期基层民主,从这里起步
· 个省直单位职位公开竞争性选拔
· 云和万名农民开始远离“亚健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文化做成产业 在产业中融入文化
嵊州文化与经济“珠联璧合”
  本报讯 (记者 周智敏 嵊州市报道组 王洪良) 嵊州市黄泽镇秋明戏具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忙。来自全省各地的戏迷,一拨又一拨地赶来,挑选他们喜欢的戏装。富阳市富春街道苋浦社区的邵小娟,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戏迷唱戏,也要穿上戏装了,否则没人看。这里的戏装品种多,又便宜,我们多跑点路,值!”

  在黄泽镇,戏具服装的生产和销售,成了新的“块状经济”。单是仅300多户人家的渔溪村,就有戏剧服装加工厂8家,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以做戏具服装为生,人均年销售额超过2万元。

  戏具服装业,只是嵊州市文化产业中规模较小的一个“块状”。相比之下,根雕、仿古家具、泥塑、竹编以及演艺业等,规模都比戏具服装业要大许多。如越剧演艺业,该市民营剧团多达120多个,近5000余名演职人员长年辗转全国各地,为嵊州带来了至少5000万元的演出收入。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英介绍,今年,该市文化产业的总销售额,可达4.5亿元以上。

  嵊州市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来抓,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为做大做强民间工艺业,形成集群优势,嵊州市将原来一个占地近40亩的废旧厂区,改建成“艺术村”,以十分低廉的租金,吸引数十位民间工艺大师入驻。同时,由政府埋单,以“艺术村”的名义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展览、展销活动。目前,知名度日益提高的艺术村,人气越来越旺,长住“村民”已有200多人。

  “以前在家里搞雕刻,连养家糊口都难,进入‘艺术村’后,才找到了搞产业的感觉。目前,我的销售额比进村前至少增加了10多倍。”根雕艺人裘忠平一脸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艺术村”,许多像他这样的民间工艺大师,以前由于场地有限,信息不灵,基本上是“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而现在,在他们的名下,都有10人以上的帮工,年产值都在数百万元以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把文化做成产业的同时,嵊州市还引导企业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层次。领带是该市的优势传统产业。该市不少企业在领带设计中,融入书法、越剧、民俗、江南风情等文化元素,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而且体现了个性化、差异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浙江佳友领呔有限公司将朱砂竹图案织进领带,出口日本市场,广受欢迎。该公司董事长邢承林告诉记者:“这些带有文化符号的领带,每条至少可以多卖50元。对我们企业来说,文化创意就是经济效益。”

  即使是家具业,嵊州市的许多企业也把它做得很有文化味。黄泽镇有50余家生产仿古木雕家具的企业。这些企业将文化创意融入家具设计之中,竞争力大大增强。今年,该镇仿古家具的产值可以达到1亿元,成了该镇新的一个“块状经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嵊州文化与经济“珠联璧合” 2008-9-4 48256F32002924A648257481004824E0[A2-周智敏≈B1-周天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