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突破口在于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参与起草行动计划的科技管理专家、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宁建荣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宁建荣说,一项成果从研究开发到转化和产业化,涉及到体制机制、政府政策、教育、人才、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今后,要进一步在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探索兴办科技担保公司、小额科技贷款公司和科技开发银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以创新为驱动,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以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大批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重点科研机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高新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建设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物质条件。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注重集成创新,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实施8大科技创新工程、26个重大科技专项、30个优先主题。积极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发展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实施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快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建设品牌强省。
——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积聚优质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