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百余珍贵织物
“起死回生”
· 孩子们回到第二故乡
· 富阳补助离任和现任“村官”
· 义乌网友当“网警”
· 浙江出口商品交易会昨在大阪揭幕
· 泰顺乡土文化闪耀欧洲汉学大会
· 搭起信息平台为企业解难
· 月饼包装,别打“擦边球”
· 我省服务业要摸“家底”
· 德清开出首个“企业家培训学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丝织品修复技术国内领先
百余珍贵织物
“起死回生”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实习生 曹小波) 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以“科技奥运”为理念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上,一批从春秋战国到唐朝的国家级丝织精品让国内外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自豪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借助我省中国丝绸博物馆一流的丝织品修复技术才得以面世的。

  近日,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丝绸博物馆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这也意味着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织品修复技术已领先国内。

  中国丝绸源远流长,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常有珍贵的古代丝织品。由于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很多丝织品出土时已面目全非。而丝绸的修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一直以来,国内博物馆总是要借助国外丝绸修复专家的力量。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8年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短短几年内,它不停地探索、研究和创新丝织品保护修复技术,成功修复了全国10余家文博单位委托的100余件纺织品。

  4年前“丝博”的研究人员花了6个多月时间,成功修复了汉晋时期的人兽树纹面罽袍,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丝博”副馆长赵丰告诉记者:“这件罽袍是1995年在新疆营盘遗址15号墓中发掘出来的稀世珍品。因为缺乏先进的修复技术,这件珍品一直穿在墓主人的尸体上,未曾移动。直到4年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请我们前去进行修复。”据了解,这件罽袍,采用技术难度较高的双层组织,出土时其背后已经出现大面积腐烂,而且跟尸体紧紧贴在一起。修复人员攻克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把罽袍和尸体分离。为了防止把罽袍剥离成碎片,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周围环境和袍子的质地后,采用水蒸气加湿法,让袍子和尸体比较容易分离,等袍子剥离后,再创造性地用针线加固法对它进行加固。

  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葛云飞,牺牲时所穿营装披挂,百余年来从未经过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已出现明显劣化,修复难度非常大。这件披挂上有很多黄铜泡钉,它们跟大气中氯化物和水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了一种有害的绿色粉状锈。考虑到这件文物由丝、麻等多种类材质组成,为避免在清洗时发生进一步锈蚀,研究人员放弃了传统的化学去锈法,而是用了机械去锈法——拿了一套金工工具,手工在铜表面不断捶震。    

  丝织品的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次创新,因为每一件的保存环境、组成材料和制作工艺都是不同的。如今,“丝博”又与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省博物馆开始在脆弱丝织品加固、纺织品修复材料和植物染料分析鉴定三大方面进行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突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百余珍贵织物
“起死回生”
2008-8-28 48256F32002924A6482574AD00046761[A1-刘慧≈A4-实习生45≈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