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现年33岁的陈军,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的博士,已担任了3年多的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如今,他的技术团队已先后承接了5项国家“863计划”,研制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商业化示范运行,里程超过40万公里。
正因有了人才的支撑,“万向”得以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太阳能、天然气发电、单晶硅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去年底,“万向”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这里的人才为何那么多那么优秀?
——“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
45岁的管大源,是万向集团1980年招收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之一。进厂后,他在车间从事模具工、统计等工作,如今已成为高级经济师、万向集团副总裁,还兼任多个股份公司负责人。
37岁的马建枝,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万向后,从车间一线操作工做起,如今成了拥有20项国家专利的集团技术创新骨干,她的专利产品年销售额已达2.3亿元,并使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翼形万向节生产基地。
……
“万向”现在涉及的制造、资源等产业领域多达10个,而每个领域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拥有一大批出色的管理、技术和经营人才。
鲁冠球说:“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创造利润,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创造人才。”
万向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汪洋告诉记者,“万向”一贯来坚持“为员工创造前途”的企业宗旨,充分信任每个员工,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人才规划目标,通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在自己的那方“天地”里争当“一把手”,造就一支具有一专多能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员工队伍。
鲁冠球认为,“万向”的发展历史,也是人力资源观念不断开放,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历史。目前,“万向”21000多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5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164人,并拥有了一支200多人的高级技工队伍。
“万向”对各种人才的培育、使用,从不设置任何条条框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今年7月26日,集团工会还专门召开表彰会,首次以一个员工的名字命名了一项先进操作法。1990年中专毕业来到“万向”的方国平,通过改进和完善的感应涂敷尼龙操作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使单个零件的电能消耗降低了10倍。
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仁泉,从“万向”的一个普通工人做起,已成为高级经济师、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见证着“万向”39年发展历程的他说:“在‘万向’,只要你有能力,肯刻苦努力,就有你的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
这些年,仅“万向”总部每年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支出都在500万元以上。
这里的员工为何对企业特别忠诚?
——“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这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万向钱潮公司现有员工1600多名,一线工人的平均工龄在13年以上。
这是一个极少有人敢为的尝试:大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的今天,“万向”却坚持引进大学生首签必须是10年劳动合同。
像这样在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在“万向”还有不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向”就为优先引进人才,宁愿不建办公楼而改建人才公寓。直到现在,鲁冠球办公室所在的集团总部,仍是一幢很不起眼的老房子。
“深受‘万向’文化教育、熏陶的一代代‘万向’人,才是‘万向’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使每个员工都保持高度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员工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企业也才能持续快速发展。”集团党委工作室总经理杨燕乐介绍说,培养一支真正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万向”鼓励每个员工都与企业建立长期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以解决企业长久的人才需求,慎用“空降兵”。每个新进应届大学生都要安排为期10天的企业文化培训课程,指定一名资深员工作为督导师,用“优秀员工培养优秀徒弟”的“薪火相传”模式,建立一个稳健而富有生命力的“万向”人才发展阶梯。由杭州农校发展而来的万向职业学院,则渐已成了“万向”培养新一代员工、培训老员工的“大摇篮”。
鲁冠球认为,企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同时要给员工一个好的环境,使他们心平气和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分享企业发展的效益。去年,“万向”还提出,一线员工的收入3年要翻一番。
被评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的“万向”,还有着一整套严格的人事管理和劳动保障制度,在职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定岗、定编、定责任、定目标、定人、定考核、定收入的“七定”分配体系,则确保了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对那些离开“万向”去创业、再回到“万向”的员工,“万向”也始终不计前嫌,能够重用的,依然重用。
在鲁冠球和他的员工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人才的支撑下,把“万向”建设成为一家有文明力量和道德力量的世界名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