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温州工业历来受世界瞩目,而旅游业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第三产业。但近年来旅游业已迅速发展,温州的雁荡山、楠溪江、南麂列岛都成了游客耳熟能详的品牌景区,大大提高了温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这种变化,您怎么看待?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温州模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人们很少去关注温州旅游的发展。但近段时间温州服务业脱颖而出,旅游业更是成了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我觉得主要归功于这几方面:
首先,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抓,在体制、机制上已迈出坚实步伐。其次,温州各县(市、区)由过去单一的景区宣传转变为整体的旅游城市宣传。这让外地人感觉到来温州不仅能看看温州经济发展,还能领略到温州秀丽的风光。再次,温州商务经济的发展使得来温州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在温州感受到了商务旅游的氛围,并享受到丰富的时尚元素。同时,温州旅游系统也在有意识地包装旅游产品。这一切都提高了温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问:在您看来,温州旅游这30年来最显著的变化有哪些方面?
答: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首先,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从数据来看,旅游业不是年份性的大起大落,即使今年发生的雪灾、地震也没有影响温州旅游人次的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66.93万人次,同比增长12.15%;旅游总收入115.15亿元,同比增长了12.76%。这在全省甚至全国来说增幅都是比较大的,这说明温州旅游产业的基础是牢固的,在市场占有的份额是稳定的,结构是科学的,同时也源于我们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我们这几年促销很务实,如:“100万上海人游温州”、“500万浙江人游温州”,这些口号里蕴含着我们对重点目标市场的把握。
其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包括全社会关注旅游,大企业参与旅游,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加强。如今,温州南北进行了良好合作,温州还和金华、丽水合作开发旅游线路,目前正在筹备和福建、江西以及海峡西岸的合作。一年多来我们分别和上海、香港、台湾旅游部门签约了合作项目。应该说,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也以开放的姿态在做旅游。同时,从数据上也能说明一些显著变化。温州目前有旅行社142家,星级饭店97家,A级景区24家,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再次,优秀旅游城市的营销力度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助推的力度。我们最近梳理出了60个与旅游产业关系密切的助推项目,投资额共达300亿。同时,温州市民积极、热情参与旅游也提高了旅游业的地位,其中包括他们服务于旅游和自己出游。温州人会赚钱,同时也会享受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应该说,30年来温州产业规模在扩大,旅游城市的影响在扩大,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力度在扩大,社会对旅游业的认知和认同在扩大。
问:这30年来温州旅游业有没有什么教训值得汲取?
答:坦诚地说,温州前些年在旅游品牌塑造上缺乏特色,在重大基础设施接待上滞后于旅游业态的发展。到2012年,温州将有13家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饭店,但温州缺乏集休闲、度假、康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村。这就减少了游客在温州逗留的时间,也减少了旅游收入。温州在通过文化创意来推进旅游方面也还欠缺,对新的业态发展项目筹备也是滞后的,如:缺乏自驾游宿营地,目前多为传统的旅游项目。但总的来说,30年来经过一代代温州人的努力,旅游业还是迈上了大台阶,走出了新路子。
问:从您上任旅游局局长以来,最注重哪几大方面的培育和发展?
答:首先是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我们也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因为温州企业普遍偏小,现在已有大集团参与旅游业了。同时,我们还要实施星级饭店、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旅游城市景观的提升工程。
其次,拓展产业的市场空间。尽可能地建立现代化旅游营销机制,走“平民化渠道”。我们不做大而无效的活动,而是找贴近市民的媒体、载体去宣传温州旅游,走低成本、高成效的路子,目的很明确——真正把客人引进来。
再次,发挥产业的动力作用。主要是促进城市商贸功能的提升,带动购物旅游,拉动特色潜力产业的发展,如温州的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化妆美容、旅游商品等产业,通过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把这些产业嫁接到旅游业中。另外,推动服务新农村的建设。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有序地发展森林旅游、渔家乐和农家乐,满足短线旅游的需求。
问:如果温州想成为中国顶级旅游目的地,政府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呢?
答:我们一直希望把温州打造成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我认为要在这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必须从温州的优势出发,来打造温州旅游精品。二是必须从文化创意来提升,以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要求来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三是必须吸纳更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其真正具备龙头产业的规模。四是加快人才的培育,适应新的业态变化,从传统机制中走出,以此来促进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